該不該把愛好當職業

得到

1、愛好是為了自娛,職業是為了交換。好比喜歡得到專欄,是為了自我滿足,刷新認知,;專家看專欄,是為了發掘數據和信息背后的價值;總體來說,是要看到什么,才能知道什么,知道什么,你才能想要什么,有目標-才會有戰略。學習總比不學強……

2、消費型愛好以消費有價值事情為基礎,生產型愛好則是以產出價值為基礎。消費型愛好是享樂(電影、逛街、旅游)很舒服,但無法持續。只有生產型愛好才會有價值產出,比如追劇是消費型的,而寫劇評是生產型的。

3、愛好者可以盡興而歸,做做停停。職業選手必須一直不間斷努力。業余歌手唱一兩首歌曲已經是驚艷,職業人士要練熟每一首歌。

4、職業是主收益,興趣是額外收益。

職業承擔著主要的生存壓力,而興趣則是,只要有收益就算是額外的收獲。所以一份愛好是否豐饒到去專職做它,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愛好和職業重疊的最高境界
一種路徑是年輕的時候拼命做職業,財富自由后完全不為錢工作,專心發展愛好。
另一種路徑則是不求速成。一開始就有耐心打磨一個生產型愛好,慢慢的,這個愛好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值錢,并且僅靠愛好,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兩條路徑:好比營銷型公司和產品型公司,一種關注流量做到程度后抽身出來投入到喜歡產品上;另外一種把產品做好,做到全世界都愛。(前者要足夠技巧、足夠靈活,后者則要耐得住性子,等待大器晚成)。兩頭都不靠的人,就好像同時抄左右邊同學的卷子,只能一邊上著班,一邊消費點愛好,來滋養自己,最后,不知道這張卷子能打多少分……

所以檢驗生產型愛好是不是發展成職業?至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是消費型愛好還是生產型愛好

(2)參與到專業領域競爭中,勝算把握有多大。

(3)這個愛好能生存嗎?有額外收入嗎?

如答案尚不明確,那就多接觸多學習,等待答案慢慢浮現——無任何損失前提下,成本別太高。

哈佛首任女校長 Drew G. Faust 在2008年畢業生演講時說: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先去嘗試你最想做的事,不行就回來做你必須做的事。這時候才能踏踏實實做出成績來,不再疑惑。”

所以,嚴格來說——“追隨你的心”——只要步子不是太大,都是正確的。內容來自得到專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愛好是為了自娛,職業是為了交換。好比喜歡得到專欄,是為了自我滿足,刷新認知,;專家看專欄,是為了發掘數據和信息...
    iomega閱讀 139評論 0 0
  • 推薦指數:★★★★★ 概要 生產型的愛好才能持久,否則就做好自己的職業,玩好自己的愛好。 回顧 一、愛好是為了自娛...
    LvJack閱讀 276評論 0 0
  • 前幾天看到了一篇文《瀟灑離職后,寫作能不能養活你?》,覺的講的十分在理。 該文作者講述三點:第一、你必須有一定的寫...
    lydia曉潔閱讀 2,279評論 20 45
  • 今天繼續分享古典老師的專欄《超級個體》,今天和大家聊聊關于愛好的這個話題。 R 哪一個章節 今天分享是古典老師的《...
    anna珊珊閱讀 2,589評論 2 8
  • 我想要更優質的生活沒錯,但你不需要去拼命工作,我很希望成為你事業上的得力助手 他叫吳大偉是我偶像,我喜歡他不光因為...
    3a99faee5587閱讀 17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