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好是為了自娛,職業是為了交換。好比喜歡得到專欄,是為了自我滿足,刷新認知,;專家看專欄,是為了發掘數據和信息背后的價值;總體來說,是要看到什么,才能知道什么,知道什么,你才能想要什么,有目標-才會有戰略。學習總比不學強……
2、消費型愛好以消費有價值事情為基礎,生產型愛好則是以產出價值為基礎。消費型愛好是享樂(電影、逛街、旅游)很舒服,但無法持續。只有生產型愛好才會有價值產出,比如追劇是消費型的,而寫劇評是生產型的。
3、愛好者可以盡興而歸,做做停停。職業選手必須一直不間斷努力。業余歌手唱一兩首歌曲已經是驚艷,職業人士要練熟每一首歌。
4、職業是主收益,興趣是額外收益。
職業承擔著主要的生存壓力,而興趣則是,只要有收益就算是額外的收獲。所以一份愛好是否豐饒到去專職做它,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愛好和職業重疊的最高境界
一種路徑是年輕的時候拼命做職業,財富自由后完全不為錢工作,專心發展愛好。
另一種路徑則是不求速成。一開始就有耐心打磨一個生產型愛好,慢慢的,這個愛好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值錢,并且僅靠愛好,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兩條路徑:好比營銷型公司和產品型公司,一種關注流量做到程度后抽身出來投入到喜歡產品上;另外一種把產品做好,做到全世界都愛。(前者要足夠技巧、足夠靈活,后者則要耐得住性子,等待大器晚成)。兩頭都不靠的人,就好像同時抄左右邊同學的卷子,只能一邊上著班,一邊消費點愛好,來滋養自己,最后,不知道這張卷子能打多少分……
所以檢驗生產型愛好是不是發展成職業?至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是消費型愛好還是生產型愛好
(2)參與到專業領域競爭中,勝算把握有多大。
(3)這個愛好能生存嗎?有額外收入嗎?
如答案尚不明確,那就多接觸多學習,等待答案慢慢浮現——無任何損失前提下,成本別太高。
哈佛首任女校長 Drew G. Faust 在2008年畢業生演講時說: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先去嘗試你最想做的事,不行就回來做你必須做的事。這時候才能踏踏實實做出成績來,不再疑惑?!?/p>
所以,嚴格來說——“追隨你的心”——只要步子不是太大,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