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月份草長鶯飛,local雪場雪況愈下,但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粉雪如處子,正是野雪進行時。北美戶外【北美滑雪系列】帶您走進backcountry skiing--野雪的世界。
一、長草記
人說身在加拿大,倆戶外技能必備:一是游泳、二是滑雪。
BC省江河湖海眾多,一到夏天不能在水里撲騰幾下會少了很多樂子。大雪封山的冬季,長達6個月看不到巖石,所有戶外俱樂部的活動列表也會像機場因天氣所有航班翻成延誤牌子一樣齊刷刷出現戶外滑野雪活動(backcountry skiing),鮮有的雪鞋活動(snowshoeing)也是同樣的地方一去再去又去還去那種。
身為戶外愛好者冬天真是很難熬。
2005年冬天,一伙人眾吭哧吭哧頂風雪踢著雪鞋爬上Brew Hut過夜吃火鍋,木屋里一個西人胡子大爺被我們委屈地擠到一角,無奈地看著俺們大快朵頤艷羨不已。是夜酒酣飯飽人仰馬翻不表。清晨起來云開霧散大藍鳥天,只見大爺抖擻精神披掛整齊,扣上滑雪板,回眸沖我們輕輕一笑,雙杖輕點一躍而出在雪坡上劃出大大的“S"飄逸而去,瞬間無影無蹤,徒留一屋子頭頂煙火氣流著口水艷羨不已的人群。
二、拔草記
第二年,?立志效仿大爺滑野雪,又請教了若干本地戶外俱樂部的大神。大神們諄諄教誨:滑野雪不同于普通滑雪,路線多樣化,無人為平整雪道,容錯性小(想想在山崖上剎不住或窄窄的山脊上拐不過彎啥情況),風險大,全野外環境容易遇到雪崩。因此,若想滑野雪,普通滑雪技術至少要達到黑道熟練程度?(這個標準至今仍被各大俱樂部作為參加滑野雪的報名要求之一)
好吧,俺自詡運動神經發達,滑個downhill ski速成不在話下。二手店買了副雪具,看了幾個網上教學的錄像,自個兒就在西摩山操練起來了。第一次去跟在一幫小奶娃后面蹭學犁式滑行(俗稱“滑匹薩”),戰戰兢兢不敢造次。第二次再去就感覺不錯了,姿勢不論綠道藍道隨便平趟,最后還在黑道“unicorn”試了一把,居然也能歪歪扭扭的下來。第三次立馬橫刀站在雪場就躊躇滿志了:原來滑雪沒那么難嘛!上去就直奔“unicorn”,刷了幾個上下愈加熟練,開始盤算啥時置辦滑野雪的裝備,眼前已經能看到自己矯健的身姿在藍天白雪自由滴滑翔。正得瑟著,腳下一個拌蒜,雪板滑到了一堆黏雪上不動了,整個人就依著慣性飛了出去,手臂本能地在坡上亂抓想把自己停住。最后倒是停住了,左手臂完全抬不起來了。后來診斷左肩韌帶嚴重拉傷,就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言滑雪。
三、離離原上草又生
一晃十年過去,燒焦的野雪荒原下,嫩草種子從沒有停止過掙扎。
2015年,我的一個登山伙伴菲律賓小哥Dean?Perez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壯舉:單人14天,中途無供給,滑野雪穿越了惠斯勒西北200公里處Manatee-Lillooet-Bridge高山冰川帶,沿途登頂了17座高峰,行程180公里,累計拔高18000米。而此前一年,他還是個和我一樣不會滑雪的登山客。
這個難度有多大?就滑雪而言,大家都知道滑行時重心要向前,但背上70-80磅的大包就不是同一個故事了。就登山而言,這些地區人跡罕至,路線資料匱乏,更不用說一路要穿過數不盡的冰縫和冰舌。其中幾座山峰最后的攀爬,坡度介于45-50度之間。后來聊天問他怎么做到在一年內學會滑雪并快速達到能滑野雪的水平,答曰:欲滑野雪,就得在野外練,從易到難。還被告知人家一天也沒在滑雪場滑過。震驚過后,心里的草籽愈加萌動,也許……我也可以?
這個“也許”在2017年底又被來自卡爾加里的滑雪登山愛好者老曾推波助瀾了一把。他在AB省有著固定的搭檔時常進山滑野雪,到了BC發現這里的華人圈子鮮有類似活動。有些名曰“滑野雪”其實也就是在雪場坐纜車上山(大多集中于惠斯勒滑雪場),然后不從常規雪道滑下來,只能算“半野”,更不用談深入偏遠地帶像菲律賓小哥這樣的滑雪登山(ski-mountaineering)了。
我對BC省西南沿海的大山們如數家珍,老曾具有豐富的滑野雪經驗,我倆一拍即合。朋友圈里又有好幾個志趣相投的登山伙伴把自己升級成了滑雪教練,大家摩拳擦掌建了個野雪微信群準備共襄盛舉,野雪計劃呼之欲出。
那年冬天,草籽終于發芽破土露尖兒。
四、野雪初試?--?一切盡不在掌握
?這個草一直長到了2018年初春才得以開拔。經過了短短幾個月的野雪群紙上談兵,貪玩膽肥性子急的射手座有點兒按捺不住了。適逢"北美戶外"俱樂部組織去Zoa peak走雪鞋,與老曾小貓商量了一下決定搭上這班順風車去滑野雪。木有裝備,先租!MEC扛回來一大堆裝備:野雪板,雪板皮膚(skin),靴子,當然還少不了野雪安全“三件套”- 雪鏟(shovel),探針(probe),發射器(beacon)。一天租金總共也就50-60塊,對于想試試野雪但沒有裝備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記得要至少提前2-3周時間預訂,否則在繁忙的雪季租不到也是常有的事。
Zoa peak位于Hope小鎮以東50公里的Coquihalla Summit地區,停車場就在高速公路邊,得益于1200米的高海拔,一出停車場就有大白雪,山勢平緩,樹林稀疏,特別適合初級野雪愛好者。一到冬季天氣晴朗,路邊停的車一眼望不到邊。
穿上靴子,給雪板貼上“皮膚”,調到“行走”模式,全身披掛齊整,檢查過信號發射器,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野雪處女行。雪鞋雪板一行混合編隊行進在上山途中倒也毫無違和感。第一次使用貼上皮膚的雪板"走路",立刻喜歡上了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省力:如果是穿雪鞋走雪路,每一步都得重復抬大腿-下陷-拔大腿的過程,而滑雪板得利于"皮膚"的反向摩擦力,只需向前滑行不用擔心倒退。我很驚訝于這個滑雪板上山居然不用練,走起來還很順,某大神說話"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三人野雪隊一路領先,很快就登上了Zoa的頂峰,環顧四周,藍天白雪遠山,坡下雪鞋隊正在接近中,看起來一切盡在掌握!
很是得瑟的擺拍了幾張之后,扯去雪板”皮膚“,鎖定后跟調成“滑雪”模式。老曾和小貓兩大神干凈利索一滑而下,揚長而去。我腦補了一下十多年前滑雪的那丁點兒體會,回頭朝雪鞋隊笑笑,飄然而出,摔了一跤。
俺這一天的各種花式摔跤表演就此上演,差點摔到生活不能自理:粉雪摔,粘雪摔,硬雪摔,樹林摔,緩坡摔,平路摔...??
摔跤的經驗那也是杠杠滴 -- 學會了用兩根杖十字交叉按在軟雪地上幫助起身,學會了倒栽蔥的時候就地側翻自拔,學會了脫板后快速上板,學會了在雪鞋隊的trail里用兩雪板外刃卡住雪槽減速。
連累兩位滑雪大神一路等,眼見著他倆雙雙從樹林一躍而出上了伐木路,到俺這就成了飛摔而出。快到停車場最后還要下一個陡坡,整個就是連滾帶爬下來的,身上倒不覺得痛,最最痛心的就是在底下笑瞇瞇看俺表演的大神還說這難度最多滑雪場“淺藍”道。
好吧,只能說俺有菲律賓小哥的膽識沒有人家的天賦,一切盡不在掌握啊!初次滑野雪,完敗于雪鞋隊,比他們整整慢了兩個小時到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