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地鐵里,我聽到一位媽媽對她兒子無休止地抱怨:“你學習這么差,考得如此糟糕,怎么對得起我和你爸爸!”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常聽到老師對那些調皮搗蛋、無心學習的孩子說:“你們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你們的家長啊!” “對得起”這三個字,硬生生地把孩子的學習目的與“為了家長而學”捆綁在一起。可想而知,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還有多么濃厚,他們的學習內動力還有多么強大。
記得KIKI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也曾經多次無助地感嘆為什么她學習不專心呢。直到有一次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我們又爭執起來,KIKI的反駁讓我震驚不已。她的原話我記不清楚了,大概的意思是:剛開始的時候她的確能夠專心寫作業,但聽到我在旁邊一會兒糾正她字寫錯了,一會兒提醒她筆順不對,一會兒嫌棄她寫得不美觀,一會兒又催促她快點寫等等,她就開始心煩意亂、焦躁不安了。原來是我的這些焦慮、急躁、嘮叨的負面情緒讓她無法再集中注意力了。
這件事讓我徹底反省了下面幾個問題:
1、為什么我在家所有關注都在她身上?
2、為什么我無法容忍她寫作業時犯錯?
3、為什么我的幸福感取決于她的成績?
4、為什么我沒有耐心等待她自然成長?
? ? ? ? ? ? ? ? ? ? ? ? 反省之一
我的生活里已經沒有了自我。自己的需求長期被壓抑,沒有滿足感,就容易以“犧牲者”的心態要求對方回應我的付出。若是我的期望沒有得到實現就會倍感失落。
當我開誠布公地跟KIKI說出了我的內心感受之后,她竟然十分體諒地馬上跟我商量周末的時間安排。她的方案顧全了我倆的感受和心理需求:除了一起出去參加徒步之外,周末的一天她可以約見她的小伙伴,另外一天她陪我去公園,我倆自娛自樂。當我的內心重新變得充實的時候,我就從“受害者”的角色里脫離出來,又逐漸恢復了本真自我。我欣喜地發現當我不再是一個監督者和控制者的時候,KIKI反而變得更加自覺。原來一個擁有自由的人,才可能是一個自覺的人!
“媽媽,今天我在學校得到了一個敲章,因為我的課前準備做得又快又好。”
“媽媽,今天我作業完成得快,老師獎勵我去圖書角看課外書了。”
“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因為我上課積極舉手發言。”
……
現在幾乎每天我都能聽到KIKI跟我分享她的點滴進步。我告訴她,不僅是從“合格”變成“良”或者是從“良”變成“優”才叫進步,每一個小小的提升(哪怕只是默寫時少錯一個)都是值得肯定和贊許的。在我的鼓勵下KIKI學會了享受和尊重每一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進步和收獲。
? ? ? ? ? ? ? ? ? ? ? ? ? 反省之二
我忽視了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而變成了理論教條主義者。我一方面想培養KIKI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在家營造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自聽了校長的一篇題為“親子閱讀,一種高質量的親子陪伴”講座之后,我意識到必須通過改變我自身不喜歡閱讀的惰性和不良習慣,才能從根本上通過親子共讀來引導她的閱讀興趣。
首先,我和KIKI把各自書架重新收拾干凈;然后去圖書館借了書,另外也購買了KIKI喜歡的小馬寶莉和公主系列。我問她為什么特別喜歡看這兩套書。KIKI回答說:“小馬寶莉是講朋友之間的友誼和互相幫助的故事;而從公主書里可以學到很多公主禮儀、勇敢和智慧。當時我還跟她開玩笑說:“學到的東西運用起來,女漢子才能變成溫柔可愛的公主哦!”
接著我們又購置了一個可調節依靠角度的懶人椅,窩在里面看書好舒服。我也開始慢慢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還有意無意地把我寫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給KIKI看。另外,我們還報名參加了學校的閱讀種子家庭項目。我們在暑期共同制作的一本閱讀日志得到了老師的高度稱贊。我發現,當我自己從心底愛上閱讀的時候,我也不再為KIKI不愛看書發愁了。一切盡在潛移默化中!KIKI現在會主動提議去圖書館借書或是去書店看書,還會自告奮勇地給我讀故事。最近她又想出一個新花樣,讓我認真聽完故事后要回答她的提問,以檢查我聽故事的專注度。當然她也樂于我用同樣的方法來向她提問。
有一天她問我:“媽媽你知道以前我看書的時候為什么會翻得很快嗎?”
我反問她:“是不是因為你只看圖?”
她點點頭說:“以前我不喜歡看書是因為我不認字看不懂,光看圖片一會兒就翻完了。現在我已經認識好多的字,知道故事在講什么了,所以覺得很有趣!我最喜歡看學校圖書角的書了,只要我們很快做完作業,老師就會獎勵我們去看書了。還有一些小朋友拖拖拉拉到中午吃飯的時間還沒做完呢!”
我正好借機跟她溝通默寫的事兒:“晚上我幫你默寫生字,并不是因為我想要抽查你。如果你每天學的生字在課堂上都掌握了、會寫了,那我們可以把這部分時間節省下來做其它的事情。”
KIKI又問:“那老師為什么要默寫呢?”
我告訴她:“學習語文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習生字。認字只是一個工具,來幫助你看自己喜歡的書;還可以來記錄想法、描繪心情,編寫故事等,比如媽媽現在寫的<<琪姐姐和菀妹妹的陽光故事>>。”
? ? ? ? ? ? ? ? ? ? ? ? ? 反省之三
我們的精力和能量不要消耗在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上,不要浪費在無意義的生氣糾結上,而要盡可能地全部放在自我成長上。
生氣實在太費力、太耗神了。發脾氣不僅傷和氣,更傷身體。自從三年前,我和KIKI拉勾約定要互相督促不亂發脾氣之后,我們的爭執明顯減少了。其實只要我們說話的語速再慢一點,語調再平和一點,態度再溫柔一點,那些難聽的、不友好的、傷人的話就沒有機會被說出來了。
我們事先已經明確地告訴了對方:當我告訴你或者當你察覺到我生氣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來快速修復和諧關系。我的心理需求是:請給我幾分鐘時間獨處,讓我從禪舞中恢復平靜。KIKI的心理需求是:給她一個溫柔的擁抱,讓她感覺到,即使她做了不恰當的事情,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愛她。那種冷漠的語言、兇狠的眼神以及置之不理的態度會讓孩子懷疑媽媽不要她了。那種被拋棄的感覺對一個幼小的心靈而言就仿佛天要塌下來了,那種恐懼只會讓他們通過變本加厲的無理取鬧來發泄。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多給孩子一點愛心,他們會以更多的驚喜回報給我們父母。孩子生下來本是善的,他身上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從父母那兒遺傳來的,或是通過家庭中孩子的重要他人的不恰當教育方式給慣養出來的。因此,我們不去反省自身的弱點和缺點,又怎能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所謂偏差行為呢?
? ? ? ? ? ? ? ? ? ? ? ? ? 反省四
在孩子面前,我們要停止一切抱怨。因為每一次我們抱怨的時候,都是在重復肯定這個負面的信息,它們就會一直存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永遠感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久而久之,孩子也學會了在困難和問題面前,不去積極地調整心態、尋求解決方案,而是一味地抱怨別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從根本上來看,我們所抱怨的別人對我不夠好、我得不到別人的關注、認可和贊賞,其實這些正是你吝于給予別人的。當我們將贊美、感激、關愛、幫助給予人們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我們返還,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自己卻渾然不知罷了。
參加20KM徒步以來,我發現自己的心被打開了。我們從一個三口小家進入到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大家庭。通過在20KM徒步行教育基金做志愿者和義工,我對KIKI的小愛升華到對所有渴望素養教育的孩子們的大愛上——不求回報的給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當內心充滿愛的能量,我不再害怕、不再焦慮、不再抱怨。我感恩每一天帶來的美好時光;感恩每一個困難和問題給予的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感恩每一次失敗和挫折賦予我的勇氣和自信。
我不再是一個恐懼的家長,所以我也不會有一個問題小孩。我努力好好學習,孩子才天天向上。我要成為一位智慧的媽媽,懂得抓住機會并善于創造機會,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完善孩子、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