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主動閱讀
現在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但現代的媒體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我們會發生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們獲取的或許就只是“知識”而不是理解力或者思想,沒有花時間去深度思考。我們該好好思考怎么去讀書,而且不能三分鐘熱度,應該有終身閱讀的Flag。
我們需要主動的去閱讀,閱讀越主動,我們要求就會越多,這樣探索能力就越強,可獲得也就越多。我們還有要有閱讀的目標,清楚閱讀的方式。
為了讓我們的心智有所成長,那么在選書時,也不能任何書或文章都讀,能力范圍內的書對我們無成長不如不讀,娛樂類的書要少看。
/ 閱讀的目標
你有一個頭腦,假設你手里有一本想要讀的書,那么閱讀的目標有兩個,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第一種是閱讀報紙雜志類,我們可以不費腦力輕松理解,也就是我們理解力其實與作者相當了。
第二種是閱讀你一開始不怎么理解的,那么在什么樣的狀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讀?有兩種狀況: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因為雖然我們處在閱讀學習去,但你不能步子邁的太大,一年級學生一下子讀五年級的書會蛋疼的。
/ 閱讀分為老師教和自己學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希臘人把后者叫做“半瓶醋”。
所以,別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我們必須要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形態。作者給出了專業的解釋,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是沒有老師指導的方式,而被引導的學習就是要旁人的幫助。二哥把前者總結為老師教,后者是自己學。但是呢,老師教的你自己還是要主動理解的,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因為這個就像是醫生努力為病人做的許多事,但最終還是要病人自己好起來,老師可能用盡方法來教學生,學生去必須自己主動學習才行。所以這種輔助性學習并不是說完全被動,還是要需要自己去主動思考。
如果說自我發現型的學習與指導性的學習是增加知識的惟二法門時,那么思考一定是在這兩種學習當中都會出現的東西。
當然,學習的主要方式不僅僅只有閱讀這種方式,還有傾聽。傾聽就像從一位出現在你眼前的活生生的老師學習,而閱讀去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但作者認為傾聽是處于第二順位,二哥表示贊同,閱讀是最低成本的成長方式。
閱讀的四層境界
首先,閱讀的第一層境界叫做“基礎閱讀”。這第一層的確也算不上什么境界了,簡單地說,就是認識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說什么。這基本上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
而這第二層境界,叫做“檢視閱讀”,其特點在于強調時間。簡單地說,就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區別于“基礎閱讀”,你還得了解一本書的“結構”,“包含的部分”以及“分類”。(這也是熊貓書院正在幫你做的事情之一,用最短的時間幫助你完成這一步驟。)
第三層境界稱為“分析閱讀”。重點在于如何把一本書吃透,這也是這本書最著重強調的一個部分,這其中會有大量的技巧可以運用,你也會在本書中學到。但是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仔細去精讀。
閱讀的第四層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題式閱讀”或“比較閱讀”。這時候我們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同時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主題閱讀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甚至需要架構出可能沒有在任何一本書里出現的主題分析,這種閱讀方式非常的復雜但也非常的有效。
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
基礎閱讀能力的獲取大多是在我們孩童時代就已經完成的事情,當我們完成“拼音”“認字”“增加詞匯”到“對句子的理解”以及開始簡單運用讀寫能力的學習過程,我們就算獲取了基礎閱讀的能力。大概是小學畢業或者初中畢業了,這時候就算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但還不夠老練。
檢視閱讀則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份閱讀,檢視閱讀分為兩個步驟,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
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作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有系統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
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之為粗淺的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入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開始討論分析閱讀之前,我們要暫停一下,再想一下閱讀的本質是一種活動。想要讀得好,一個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動。
檢視閱讀是先了解書本的結構(骨架),再粗讀書本的內容(肉塊),然后再看看要不要開始分析閱讀(肉絲)。
在檢視閱讀時,你可以開始做些讀書筆記了。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寫下來。
為什么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
第二,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閱讀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分析閱讀
/ 分析閱讀的11個規則
第一階段:前4個規則,整理書本大綱,講究文法。你要找出作者要解決問題是什么?
1.分類: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2.大意: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3.綱要: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并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4.提問: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5到8規則,詮釋書本內容,講究邏輯。你已經與作者達成共識,抓到他的主旨與論述,明白作者哪些問題已解決與未解決。
5.共識:找出重要的單字(word),并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6.主旨: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方法有用自己的話總結并結合案例。
7.論述: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方法有先接受作者的論述理由,并歸納法與演繹法嘗試證明。
8.解答: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三階段:9到11規則,評論或批評一本書,講究修辭。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容易或暫緩評論。你要檢視作者論述的完整性,然后理性評論,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9.讀懂: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10.理性: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就像反對他一樣,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準備。
11.評論: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好的閱讀更像是一場對話,只有完成了這場對話,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閱讀。你需要非常明白“文法”、“邏輯”、“修辭”這三種藝術是如何協調與掌控的。
/不同觀點如何評價
當我們有不同的觀點,秉持著公正、客觀、實事求是并不帶偏見的原則,你可以運用以下4個概念向作者說明:
1.你的知識不足。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這些知識確實相關,否則就沒有理由作這樣的評論。而且,要支撐你的論點,你需要闡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識點。
2.你的知識錯誤。要想作這個評論,你必須要能說明事實,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行性的相反立場來支撐你的論點。
3.你是不合邏輯的。這就是說作者的推論荒謬,一般來說,荒謬有兩種形態:一是缺乏連貫,另一個是事件變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評這兩種問題,讀者一定要能列舉精確的證據,而那是作者的論點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亮點。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最顯著的缺陷就是作者并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然而任何人都可以這樣評論一本書,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作者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主題閱讀會是我們收獲最多的閱讀方式,對于理解問題的深度還是廣度都有極大提升。
對一個特定問題,尋找大量的證據去分析它,因此主題閱讀涉及的書目通常不止一本。
主題閱讀要做到收集完好書目后,要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這樣為了對主題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同時時間精力分配要合理,且知道哪些書不必讀、略讀、粗讀。
其實,在我們從不同渠道獲取的書或者文章,我們該專門配備一個紙質筆記本和在線筆記本,紙質筆記本自己喜歡就好。讀書筆記的工具,二哥建議用康奈筆記法,在線筆記本有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或錘子便簽。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和兩個要點
五個步驟:
1.找到相關章節,此時要記住你關注的重點是你的主題,不是書,不要分心。
2.構建術語體系,運用自己的思考是適配所有作者的語言體系。
3.厘清要解答的問題,我們要帶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去完善我們的研究。
4.界定和確認議題,面對同一個個問題,在不同的書我們會找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厘清這些爭議。
5.分析討論,簡單的說,就是解決所有的議題,你要打通不同作者的觀點的底層規律或本質,這樣你才能融會貫通。
兩個要點:
在做主題閱讀的時候,你要時刻保持客觀立場,不予設立的去閱讀,這樣才能對所選書目的有用信息全面吸收。
還有一個辦法是,有效使用主題工具書,如作者對于文學方面的《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其實可理解為“互聯網人的必讀書目”等,只是沒有那么權威。我們可以試圖去求得一些大咖的推薦,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