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首先是教學觀模糊的問題。我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一種認知、適應、改變生存環境的過程,學習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技能,而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促進這種生存技能的形成與提升。目前存在在課堂教學現實中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各種“話語霸權”所造成的課堂交往關系的不民主。須知,沒有獨立反思的人格,就不可能有學習的發生。這些“話語霸權”中,最突出的是“知識話語霸權”,在這樣的話語體系中,教學的目的變成了培養學生對知識和知識結構的崇拜。其次是“教師話語霸權”,課堂教學中一切問題討論的結論是以教師的標準為標準。第三是“學生話語霸權”,學生說的都對,學生的任何觀點都要加以肯定與鼓勵,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是有待發展與提升的生命個體。如果我們定義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真實的學習”,是一個“學習共同體”。那么,課堂教學就應該是一種真正平等的對話關系,是“知識”、“教師”、“學生”之間的對話關系。既然是“學習”,就意味著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知識本身都是一個有待于成長的存在。學習應該發生在這種相互交流的過程之中。
其次是課堂教學模式泛化的問題。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常常以模式的整校、整區域推進作為基本方式。這種不考慮教學對象、文化環境、教師個性以及教學內容特點的整體推進,常常使得原本富有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迅速地崛起又迅速地被人遺棄。其根本原因是急功近利的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思想,希望通過模式的簡單改變實現教學的大面積成功。但是這種不考慮模式發揮作用的條件與環境的“簡單粗暴”的推進,恰恰是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模式如果形成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是一定要考慮模式發揮作用的原因和發揮作用的條件。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所謂“技多不壓身”,多了解不同的模式、多實踐不同的模式,學會智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來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有助于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
第三,公開教學與真實的課堂之間的脫節。現在有一句話叫做“真信真改”,但是不少學校,其實更多的是假信假改。公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改,關起門來上家常課的時候不改。其實還是因為不是真正覺得有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性,是行政命令在推動改革。而沒有這樣的迫切性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教師將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歸結到了學生的身上,認為是學生不認真、不刻苦、不專心導致的,而沒有考慮教學觀念、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學效率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我們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于具體的課堂教學的研究也有待提升,研究機構無法提供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理論,使得一線教師普遍相信自己的經驗而不愿意相信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
第四,教師本身的知識觀與學習觀都有待提升。在一些教師心目中,所傳授的知識和這些知識背后的知識結構都是萬世不易,毋庸置疑的,無法站到學科發展的高度去認識自己所教學科的本質,這就造成了知識僵化、因循守舊的現象的發生。我們強調教師本體知識的提升,一方面固然是要進一步拓寬教師的知識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學科知識的本質。另一方面,教師的本體知識,除了學科知識之外,還包括課堂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傾聽不同的聲音,如何組織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如何促進知識能力的內化與結構化,都是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另一個方面,今天的教學改革需要一名教師從一個單純的學科專家轉變為以學科學養為基礎的“學習專家”。一方面要善于從學科的角度知道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自身也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因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對于學習有感性的認識,才能夠在學習指導上擁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