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上最尷尬的飯局
2月25號的晚上,我參加了非常難忘的一個飯局。之所以說它難忘,是因為整個過程實在是非常尷尬,尷尬到讓我分分鐘想遁地消失。那天叔叔讓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活動的參與人員都是上海或香港的公司的董事長或執行董事,總之各個身價不菲。尷尬峰值發生在晚宴時,我被安排和9位董事長在一個飯桌上用餐,面面相覷已經有些尷尬。我本想厚著臉皮,趁著大家觥籌交錯你來我往之際,沉默地吃點東西捱過這段時間。結果不斷有人舉杯來敬酒,我站也不是,吃也不是,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不管這酒是從左喝到右,還是從右到左,每次到我這里必卡殼,饒是我臉皮再厚,輪了幾番之后我再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我知道叔叔好意,想讓我擴展社交圈。我也在思考,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為什么要社交,要如何社交。
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都有社交的本能和需求。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我們都沒法避開社會這張大網,隱世獨居而不與他人交往。
馬修·利伯曼在其著作《社交天性》中指出,每個人都是生來就具備社交天性的,并且人對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對食物和溫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關系給人帶來的痛苦與真實的身體疼痛無異。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產生理想的社交,避免“能產生疼痛”的社交呢?
如果我們能分清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或許更容易找到答案。
二、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如何起作用?
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代表著兩種準則,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起作用: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和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于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比如,當你失戀了,你第一時間會想到自己的好閨蜜/好哥們,與她/他傾訴自己的痛苦和煩惱。
而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隨著一個人的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當我們參加去參加一些行業聚會,我們肯定是本著獲取資源的目的而非想要結交一生摯友。
這兩種社交的機制并不相同,我們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對象時,會使用不同的社交方式。
比如,你跟好朋友吐槽老板,倒倒苦水,無可厚非。而如果你和同事抱怨公司這不公平那不規范,很可能你的同事就會給你打上不專業不靠譜的標簽。
前幾天看了《實習生》這部電影。電影中Ben作為一名老年實習生來到Jules的公司做她的私人助理。起初,Jules并不看好Ben,也沒有打算真的把工作分配給他。這是因為作為職場里的上下級關系,Jules并不認為Ben有可以為她所用的資源。而隨后隨著工作的接觸,Jules發現了Ben的優勢和能力,才逐漸放下芥蒂,去接納和認可Ben,甚至兩人逐漸建立了共情社交。
三、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有何特點?
首先我們得清楚這兩種社交方式的特點。
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并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當你工作后遇到挫折了,你不會像學生時代那樣,想馬上找自己的好朋友去傾訴煩惱,而是更多的靠自己去分析和消化。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越成功的人往往越是相對獨立,因為他們的人格和能力都足夠完善,他們對朋友精神上的需要和物質上的支持都需求較少。
而功利性社交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即一段社交關系能帶給他怎樣的利益,和這個朋友繼續交往有沒有價值和必要。如果一個人和你的差距極大,你很清楚這個人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可能給你帶來絲毫的利益,那么這段社交關系對于你而言就是無價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會舍棄。
這也解釋了文章開篇我所遭遇的那場尷尬社交。在明知彼此資源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雙方就會放棄進行人際關系聯結的想法而去尋找與自己更為匹配的資源來源。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這個信息是廣義的,在人際交往中的如語言、情感、物質、知識等都可以包括在這個信息的范疇內)。所以,我們選擇參加靠譜的行業聚會去獲取關于行業的最新動態,而不是和家人去討論行業的發展。
二是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這個價值水平并不僅僅只是指社會地位,它依據的是具體情況和個人的評判標準。為什么有些職場前輩喜歡和職場新人聊天呢,雖然職場新人并沒有同等的工作經驗和資源,但是前輩仍然可以從年輕人身上了解到很多新鮮的視角和當下的潮流。
四、談感情還是講資源,這兩個社交方式怎么用?
既然這兩種社交方式有各自鮮明的特點,那么我們應該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社交方式。但是,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往往模糊了兩者的界限,把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不分彼此的亂用,傷了友情,或是壞了規矩。
有人讓你幫他兒子在你公司找個好工作,因為你可是他拜把子的兄弟。這點小忙都幫不了?我看你就是不夠意思。
同樣,為了讓同事喜歡你、老板認可你而一味地迎合對方,也并不能達到你希望的效果。因為在職場上,大家更看重的是社交的效益型,你的能力或是資源能不能讓對方獲益才是對方更為關注的。
所以,在我們去進行社交前,不妨先考慮一下我們的需求。
1.社交的目的。你是希望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體驗,還是為了獲得相應利益。
如果是好友聚會敘舊,就不要抱著功利心交往,非得得著什么好處。如果是功利性的社交,那么也許相比打感情牌,就事論事更有成效。
2.社交的對象。在我們明確了目的之后,選擇合適的對象也很重要。
剛剛看完了一部電影,滿心的歡喜和激動想找個人分享。那就別找不愛看電影的人。“為什么要花錢去電影院看?在家用手機看不是挺好的,還可以躺在沙發上看。”“那部電影的劇情那么老套,一點兒創意都沒有。你說配色好看?電影不都那個顏色嗎?”有些事情,說給懂的人聽更容易引起共鳴。
3.社交的心態。
在中國的文化里,社交被賦予了非常高的地位。不信請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墻。”可是,朋友多了,我們的路就真的好走了嗎。
即使工作再累也不想錯過同事的聚餐,生怕被認為不合群或錯過什么消息。不管喜不喜歡,因為不想得罪朋友而不得不幫忙。這樣的例子太多,我們總該想一想為什么。
在面對社交時,我們應該養成一種不卑不亢的心態。我們在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會本能的感受到一種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會促使我們產生怯懦和自卑的心態,從而想要通過迎合對方放棄自我的方式獲得對方的認同和支持。但這卻并不能持久奏效。最能為自己代言的莫過于自己的能力。不斷的提升自己,才是建立高質量社交的關鍵。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及時的舍棄不適合自己的社交,無效的社交,不被別人的想法左右,不屈從于主流的想法。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場舒服而有效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