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程曉曙
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ES)是指24小時內發生≥3 次明確需要抗心動過速起搏(ATP)或電除顫治療的室性心動過速/室性纖顫(VT/VF)。交感風暴、室速風暴、ICD 風暴均是其同義語。ES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綜合征,以自發、反復發生的VT/VF及發作性暈厥為特征,可引起短時間內死亡,因此正確識別與處理十分重要,目前治療手段多樣,但藥物治療是基石,且需個體化治療,不僅要考慮藥物的有效性,還應考慮藥物的促心律失常風險及長期使用的副作用。
心梗或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是ES的高危因素。離子通道病如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不明原因夜間死亡綜合征等,以及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等均為ES的常見原因。而電解質紊亂、藥物影響、精神刺激、心電圖長短周期現象、RonT室早等則為心室電風暴的常見促發因素。大多數ES可以被藥物終止和預防,藥物是治療ES的基礎。筆者就ES的藥物治療作一簡要綜述。
一、ES常規藥物治療
(一)β受體阻斷劑
電風暴多由于交感神經的緊張性增高,激發室性心律失常,因此β受體阻斷劑為ES的基礎藥物。2006年《ACC/ 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診療和心源性猝死預防指南》指出:靜脈注射β受體阻滯劑是治療ES的唯一有效方法[1]。同樣,2014年最新的《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中也肯定其顯著效果[2]。MADIT-Ⅱ試驗發現,高劑量組反復發生VT/VF需要ICD放電次數比未服用β受體阻斷劑組明顯降低,而只有低劑量組可以顯著增加患者生存率[3]。近期,Miwa Y等[4]報道42例ES患者,靜脈使用了Ⅲ類AADs胺碘酮和尼非卡蘭無效后,靜脈給予超短效β1受體阻滯劑蘭地洛爾,33例(79%)成功終止ES,但9例無效者均死于心律失常。在口服基礎上,靜注再給予β受體阻斷劑可能進一步抑制ES[5]。以上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β受體阻滯劑能有效抑制ES發生。
(二)胺碘酮
胺碘酮已被廣泛用于ES治療。最新研究表明,胺碘酮可阻斷2型小電導-Ca2+-激活K+通道(SK2通道),其阻斷效應依賴胞內Ca2+濃度并呈劑量依賴性[6]。HF時心室肌細胞SK2通道表達的上調與ES的發生有關,并且選擇性SK通道阻斷劑蜂毒明肽可以抑制ADP縮短和ES[7]。以上研究表明,胺碘酮抑制ES新的作用機制可能為抑制SK2電流(IKAS)。早期CAMIAT研究發現胺碘酮組心律失常死亡和室顫風險下降48.5%,總死亡率下降21.2%,但后者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 >0.05)[8]。最近,Yilmaz M等[9]對86例冠心病患者進行1項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安慰劑組(70%)VF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胺碘酮組(37%)和利多卡因組(38%),且胺碘酮組VF需要電除顫的患者數明顯低于利多卡因組。同β受體阻斷劑類似,口服聯合靜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抑制ES[5]。
(三)阿齊利特
阿齊利特是新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AADs),可以同時阻斷Iks和Ikr,延長APD及有效不應期。較大的SHIELD 試驗中發現,125 mg阿齊利特可減少55%ES風險,而75 mg 阿齊利特只能降低53%因ICD放電引起的ES。但兩組劑量阿齊利特均不能降低首次ES發生時間[10]。值得注意的是,125 mg組出現2例(4%)TdP。這與阿齊利特使平臺期Ca2+內流增加,容易造成鈣負荷,誘發EADs有關。
(四)雷諾嗪
雷諾嗪最初被開發作為一種抗心絞痛藥物,但近來發現其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Antzelevich等首次提出雷諾嗪是通過抑制EADs和DAD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最新研究發現,雷諾嗪不僅可以通過抑制活性氧產生、CaMKⅡ激活和INa,L,從而抑制EADs,同時可以減少RyR2單通道的開放概率[11]。Nieminen T等[12]對豬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左前降支)模型觀察發現,雷諾嗪不僅可提高VF閾值,亦可抑制T 波電交替(TWA)并降低其幅度,后者易發生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反映惡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近期,其又在研究TWA與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死亡率及非持續性VF關系時發現:雷諾嗪組心源性猝死及VT≥4次風險明顯下降。TWA≥47 μV時,安慰劑組的總體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風險明顯增加,而雷諾嗪組無1例死亡,提示雷諾嗪對TWA有保護作用[13]。Morita N等人離體大鼠心臟H2O2灌流/超速起搏實驗也表明,雷諾嗪可成功終止氧化應激介導的多源性VF和超速起搏介導的折返性VF[14]。以上研究表明雷諾嗪可以有效預防和終止VF的發生,尤其對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VF,是一種很有潛力的AADs,但有待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
(五)研究階段AADs(CaMKⅡ抑制劑、RyR2的穩定劑)
ES的兔模型和臨床特征指出CaMKⅡ是導致ES一個潛在的重要分子[15]。CaMKⅡ使L型Ca2+通道再開放,Ca2+內流增加,延長APD,引發EADs,致各種心律失常。藥物誘導LQTS兔模型中,CaMKⅡ抑制劑KN93及CaM拮抗劑W7可防止TdP的發生[16-17]。各種心肌肥大/心肌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遺傳性心律失常綜合征的動物模型中,CaMKⅡ抑制劑被證明可以抑制或防止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這些數據有力表明,CaMKⅡ抑制劑可能是一種治療ES很有前途的戰略性藥物。
RyR2或SR肌鈣蛋白基因變異使通道的敏感性和(或) 胞內Ca2+水平增加,進而降低RyR2開放的閾值,引起舒張期不適當的Ca2+滲漏,導致DADs和觸發活動。RyR2的穩定劑JTV-519可增加RyR2對FKBP12.6的親和力,減少SR的Ca2+泄漏,治療惡性高熱的特效藥丹曲洛林穩定RYR2的域間交互,減少SR的Ca2+泄漏[18]。穩定RyR2的這些藥物可以預防小鼠CPVT模型中的應激性心律失常[19]和提高HF犬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20]。
(六)聯合用藥
目前除OPTIC研究外,尚無其他大樣本比較聯合用藥對ES的研究。(1)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OPTIC研究發現,胺碘酮+β受體阻斷劑比單獨應用β受體阻斷劑時減少73%的ICD電擊風險[21]。(2)胺碘酮+美西律:近來,Gao D等[22]報道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使用胺碘酮無效后加用美西律,VT/VF發生及ICD放電明顯減少,而單用美西律只有前3月有效。(3)胺碘酮+雷諾嗪:12例ICD植入患者,頻發難治性VT,Ⅲ類AADs(主要是胺碘酮)無效后加用雷諾嗪,發現11例(92%)VT和ICD放電明顯減少[23]。近期報道的1例特發性擴張型心臟病患者,反復發生VT,胺碘酮和比索洛爾的基礎上加用雷諾嗪有效預防了ES的再發[24]。
(七)其他(丙泊酚、溴芐胺)
有1例報道稱在使用美托洛爾、胺碘酮等傳統AADs無效后,給予丙泊酚成功終止了ES,其機制可能與抑制交感神經有關[25]。國外報道1例溴芐胺終止ES,該患者基因檢測離子通道、冠脈造影正常,給予胺碘酮、利多卡因、丙泊酚等均無效,推注溴芐胺并靜滴,ES很快終止并未再發[26]。
二、離子通道病引發的幾種特殊ES的治療
( 一) B r u g a d a 綜合征( B r S)和早期復極綜合征(ERS)
奎尼丁是目前唯一推薦治療BrS的藥物。靜注β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可以終止BrS相關的ES,并且可以通過異丙腎上腺素、地諾帕明、西洛他唑預防。對于ERS引起的ES也可以使用異丙腎上腺素和奎尼丁治療和預防。近期, Sacher F等報道了1例反復VF的ERS患者,經ICD放電、多種藥物及導管消融治療均無效后,使用奎尼丁后J波消失、VF消失[27]。
(二)先天性長QT綜合征(LQTS)
β受體阻斷劑可以有效減少因LQTS所致TdP和VF的發生。近來,有研究比較了4種β受體阻滯劑(阿替洛爾、美托洛爾、普萘洛爾及納多洛爾)對1530名不同基因型LQTS (LQT1和LQT2型)患者的療效,LQT1基因型患者4種β- 受體阻滯劑效果類似,但納多洛爾最能降低LQT2基因型患者心臟事件的發生[28]。提示特定β受體阻滯劑預防首次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可能會受患者基因型影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鈣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也可以阻止TdP的復發。同時應重視藥物(如奎尼丁、伊布利特等)所致LQTS危險性、監測和治療。
(三)兒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
大部分CPVT患者使用β受體阻斷劑治療可以很好的控制。近來,有研究表明氟卡尼可以直接阻滯RyR2通道,從而減少CPVT Ca2+震蕩和DADs[29]。Pott C等報道了1例因RyR2受體突變導致CVPT男性患者,已行ICD植入,給予β 受體阻斷劑及鈣拮抗劑后仍反復出現多形型VT,加用氟卡尼,隨訪未出現ICD放電及心動過緩。動物實驗也證實氟卡尼能有效抑制CVPT的ES發作[30]。CaMKⅡ抑制劑KN93可以完全終止CPVT[16],有望成為CPVT的治療新靶點。
三、展 望
ES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涉及交感神經興奮、希氏-浦肯野系統傳導異常、β受體的反應性增高等。無論是給予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還是其他常用AADs,其終止ES效果仍差,目前很難發現適用于不同情況AADs的藥物,我們期待臨床上有更多有效終止ES的藥物,為ES患者帶來福音。
來源: 《門診》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