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確認識憤怒
憤怒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比如破壞人際關系,損壞健康,在憤怒狀態下總是做出糟糕的決定,那為什么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憤怒情緒呢?為什么沒有在進化中把它進化掉呢?存在就有理由,憤怒一定是有對我們有好處的。
1 憤怒的工作原理
在我們的大腦里有個區域叫做“杏仁核”,當遇到外界的危險時,會立刻釋放腎上腺素,這些“應激激素”引起了體內的變化,包括心率加快和血壓上升。這樣短時間內啟動了“戰斗或逃跑模式”,在這二種模式下面,人類在遠古的荒野里遭遇危險時生存的機率才是最大的。
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大腦的理性思維完全來不及反應,因為杏仁體這個區域一旦啟動,就像切換到電腦的應急系統,或者大家想象一下一棟大樓停電了,應急電源打開了,這個系統和正常情況下的目標就不一樣了,大樓應急電源的目標是優先保證照明,所以那些高耗電設備就停用了,人體的應急系統的第一個任務是保證個體的生存,而不是合理選擇,所以這個區域根本就不參與判斷,思考和評估等理性分析。
這就是人在憤怒時感覺大腦一片空白的原因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祖先在遇到一頭熊后,還要判斷一下:“這是一動物,有四條腿,有毛,應該是哺乳動物”,如果是這樣,這個祖先一定是被熊吃掉了,那么他這一類人的基因也就被自然淘汰了,所以活下來的這些人一定是有這類應急操作系統的,這個應急操作系統被我們稱之為情緒反應,它是一套能直接決定我們生死的反應系統。所以有情緒反應的人,實際上是在幾百萬年進化中有生存優勢的人,而那些沒有情緒反應的人都被自然淘汰了,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憤怒情緒的原因。
?2 情緒的價值
我們可以把情緒想象成一個警衛,它的職責就是在他認為有危險的時候提醒主人立刻警惕并采取行動。
它有二個主要功能:
1 偵查與報告信息
情緒警衛對危險的反應比理性思維要快,所以當主人還沒有覺得有危險靠近的時候,會立刻告訴主人,要主人重視并采取行動
2 參與戰斗
當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情緒會直接幫助主人切換到應急系統,而且會在主人力量很弱小的情況下直接參與戰斗。憤怒是所有情緒中力量最強大,也是最有毀滅性的,它能給主人提供額外的能量,幫助主人獲得更高的生存機會,所謂兔子急了會咬人,就是憤怒給兔子提供了額外的力量。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些容易憤怒的人也就是經常需要憤怒這種情緒額外提供能量才能完成任務,所以我們才說憤怒是一個內心弱小的人經常會有的行為模式。還有一句話,叫做憤怒是一個人對自己無能的本能反應。
那憤怒情緒有這么多好處,為什么我們還有控制它呢?因為他存在一個問題,叫做反應過度。有些事情完全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命,但是情緒這個警衛兵會不由自主的先把外界的威脅清除再說,已達到保護他的主人的目的,但問題是外界那個根本就不是威脅。
3 ?為什么憤怒?
我們一般會因為以下幾種狀況發怒:
1)當利益受損的時候;(如被騙了)
2)當期望受挫的時候(這是憤怒的主要來源)
一件事情沒有達到你期待的那樣,你會感覺受到了挫折。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不好好學習而氣惱,當生日男朋友沒有送禮物你會生氣,年終獎沒有發獎金而生氣....都是因為期望受挫。
期望受挫就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中談到的未滿足的需求。
3)當被忽略的時候;
4)當嫉妒別人的時候;
5)當覺得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個人規范);
絕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地盤的意識,當別的動物侵犯自己的地盤,必然勃然大怒。
人也是一樣有邊界,有形的物體,比如別人不經過你的同意把你的車位占據了,你會生氣。也有無形的生理邊界,比如一個陌生人和你靠的很近你會很不舒服。
這是時候憤怒就提醒你,你被侵犯了,你應該采取行動了。可見憤怒在人際關系當中是有非常強的提示意義的。
6 )當覺得他人被侵犯的時候(社會規范);
期望受挫和侵犯邊界有時候是二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比如孩子打游戲你生氣,對你屬于期望受挫,但對孩子來說,屬于侵犯了他的邊界
5? 憤怒的根源
前面談到了情緒是一個警衛兵,他為什么會過度反應?這種反應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這需要追溯到我們的童年,你身邊有沒有脾氣暴躁的親人,你長大的環境是否充滿了憤怒情緒?
在心理學里有個投射原理,就是大人會將自己的言行投射給自己的孩子,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
不管大人喜不喜歡,他們身上討厭的部分也會投射到孩子身上。
舉個栗子,家庭里有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那基本會有一個同樣暴躁的女兒。
當大人對不符合自己想法,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都用怒火,打罵來回應,那么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示范,她也會同樣對待自己身邊的人,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孩子身上的缺點要修改,必須先改寫原件,才能真正杜絕錯誤。
一個從小在充滿了評判,強迫,對比和缺乏責任感家庭長大的孩子,必然伴隨著冷漠,憤怒,悲傷等情緒,有一個明顯的特征:缺乏自我價值感,沒有安全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人的本性又會去尋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要不就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所以就很容易從外部尋找,就變得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眼光。
有這樣特征的人在青少年時期,會為了所謂的友情而極力去討好朋友,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可,而一旦朋友說你這不行,那不好,就會破壞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失望而憤怒。
同樣也是為了尋找自我價值感,他們就喜歡強迫別人按照他的意愿來辦事,一旦別人不按照自己的要求辦,就認為侵犯自己,否定了自我價值,憤怒情緒這個警衛兵開始啟動自我保護。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形成的非理性信念,并導致絕對化思維: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不是黑就是白,將世界簡單化,不僅將不幸的誘發事件或逆境看得太重要,而且夸大其重要性。
非理性信念除了容易引發憤怒,還容易引發焦慮感。但是他們本質是一樣的,是一個硬幣的二面,如果非理性信念有外部的誘因,那么就會轉化成憤怒,比如孩子沒有停下手里的游戲機,你會認為他沒有聽話,侵犯了你的權威,于是你勃然大怒,憤怒會產生攻擊行為,所以才會打罵孩子。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那憤怒就轉向自己,失去外部具體的目標后,憤怒就會轉變成焦慮感
小結一下:憤怒的根源來自小時候的家庭和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了壓迫,評判,對比和缺乏責任感的家庭,因為長期得不到認同,所以缺乏自我價值感,從內在找不到,于是轉向外部尋找,也就變得特別敏感,當外部有人說你這不行,那不行的時候,其實就是否定了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就會憤怒。憤怒情緒就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有些人不容易生氣,則是因為他們可以從內在找到這樣的價值感,所以就不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