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帶娃內容是拍皮球,進度較快的哥哥已經可以控制球的走向,于是我和他說,爭取拍皮球的時候不要低頭盯著看。
就我個人身高而言,培養出運動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這樣一說之后,忽然意識到這個話題可以延伸到注意力管理和自動化植入。
首先是注意力,利用視覺的“注意力”來判斷球的走勢、地面的情況,調整下一次拍擊的角度力量,無疑是效率最高的。與之平行的聽覺、觸覺等注意力此時是被閑置的。假如經過某種過程之后,可以將手的觸感、聽覺等注意力用于判斷球的動態,而將視覺注意力解放出來,意味著同樣軟硬件情況下,性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換到灌籃高手的動畫場景里,防守隊員緊盯著球,而控球選手僅僅利用其它注意力來持球,眼睛可以抬起來觀察對手和周邊情況,很明顯即使兩個人體能素質相當,也有很大概率將會出現一個精彩的傳球或過人,因為系統性能的使用效率相差過大了。
其次是自動化的問題,上文提到經過某種過程,將視覺注意力解放出來,這種過程就是不斷通過一再的重復,讓其他感官能夠嘗試“預測”球的運動規律,完成第一次成功預測之后,后續的重復是不斷地提高這種“預測”的成功率,對大腦而言,如果一種“經驗預測”成功率接近100%,意味著無需留太多資源來以防萬一,會進入類似計算機后臺運行的狀態,即所謂自動化的狀態。
從這種意義來說,體育運動的刻苦訓練很大程度上是在將基本動作“自動化”,而釋放其他的注意力資源,取得競爭優勢,整個過程是完全可以用成本效益優化的角度來解釋的。
更加擴大一點話題,不僅僅是拍皮球有自動化的過程,人的思考模式也會,而且往往所謂有偏見的人,有一部分是很有學識和能力的人,因為這些人將大量基礎思考封裝在自動化的過程里,進而可以節約資源用于更深入的思索。
這種資源節約,外在表現就是將相當多的常人還需要處理的過程給自動化了,結果要么看起來對某些事根本不判斷直接否定(即:有偏見),要么就是對大部分事務完全無視。
前者而言,因為這些偏見確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往往會形成所謂流派,本質上是把封裝自動化的形式植入到懶惰于獨立思考的人群,和其他同樣能優化性能的自動化方法的粉絲人群,形成所謂的競爭流派對峙關系。
而后者,即帶有很深的思考自動化程度,又沒有通過偏見表現出來的,坦白說這類人和傻子呆子是沒有外在分辨出來的方法的,我們就姑且假設其存在就好。
現在很流行的說法是所謂的保護多樣性,和不同的人交流,可以學習到各種看似截然不同,最后又殊途同歸于達成行動目標的、奇特的現象。這也能解釋為什么open mind的人能夠達到更寬泛的認知水平和更包容的境界,雖然不一定帶來世俗的成功,但是本身這種毫無意義的解釋身邊事情的沖動,本身就很好玩。
話說回來,作為完成幼兒園作業的角度,我教他們拍球時候盡量不要低頭看,似乎是在搗亂了,或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也是一種競爭流派的關系。
多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