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71031
? ? ? ? 今天學習了《論語·為政篇》第13章“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 ? ? 對于孔子這句回答的含義,不同學者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大多數學者認為,孔子這句話談的是言行之間的關系,君子要先做后說,“而后從之”是指言語跟從于行為,是行前言后的關系。而我比較欣賞南懷瑾先生的解析,他認為,君子在行為上先做到表率,別人自然就會跟從你。這一章在《為政篇》里,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子都是有一定地位且品德高尚之人。先行后言固然也能說通,但從領導者為政角度作為解析的切入點,我認為南懷瑾先生的解析更為貼切些。
? ? ? ?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的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始終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取信于人。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下,孔子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弟子。子貢是其中極為優秀的一個。
? ? ? ? 談談子貢吧。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年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之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也為后世商界所推崇。
? ? ? ? 學這一章“子貢問君子”時,我聯系到孔子眾多弟子的“問孝”,不同弟子“問孝”時,孔子回答都是各不相同的。孟懿子問孝,他回答“無違”;子游問孝,他回答“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他回答“色難”。孔子總能根據弟子的身份及狀態給予不同的指點或教誨,這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 ? ? 孔子弟子“問君子”的也很多,因為子貢的口才很好,善于言辭,所以針對子貢,孔子強調行,怕他夸夸其談,只說不做,做為有仁德的領導必須要先行后言。而子路“問君子”時,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因為子路是一員猛將,容易魯莽。所以孔子告訴子路君子的標準是修身養性,這是是君子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關鍵所在。此外,司馬牛等弟子“問君子”時,孔子也都給予了不同的回答。對于教育而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沒有包打天下教育方法,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適合的教育。現在很多家長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對自己的孩子都抱有極高的期望,看著別人孩子學鋼琴學畫畫學音樂,也不管自己孩子是否適合,逼著孩子也去學,每個孩子的天資稟賦各不相同,有些沒有藝術天賦的孩子學起來就非常痛苦,這樣強迫著學反而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給予我們的啟示。
? ? ? ? 回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句話,我認為這是作為領導最好的鑒戒。論語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太豐富了,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是出自論語,黨中央強調黨員干部要“正衣冠”,就是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加強自我約束、努力自我凈化、實現自我完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到就要做到,才能算是君子。作為領導,更是如此,只有說一不二,說到做到,不做表面文章,才能得到下屬的擁戴和追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