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營05:如何讓知識化為己用(1)?

1、信息和知識的距離

自從互聯網的出現,知識大爆炸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分享知識,讓一個個孤立的人通過移動互聯網連接到更多的人,信息交流越來越多,過去的一些新知識不再實用而淪為舊知識,越來越多的新知識占據人們的帶寬,人們忙不迭的收藏各種知識放在各種各樣的筆記里,有我們熟悉的為知筆記,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可是又有誰會去翻回去再看一遍或整理一遍呢?

沒時間?信息太多不想整理?不知怎么整理?

六子:按照使用層次,知識可以分為信息、知識、能力(技能)、智慧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中提到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數據、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如果只有數據和信息,沒有知識來參與判斷,信息毫無作用。比如37.5度是人的正常體溫,高于或低于這個體溫,就是高燒或低燒,這個能做判斷的就是知識。

六子老師的課堂案例

信息轉化為知識,這個過程,就是這個信息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或決策行為的知識。

比如:勾股定理:a2+b2=c2 ?一年級的小孩看到這個公式,就只能是信息,高年級的小學生才會學到這個公式的原理,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到這個時候明白了原理的公式就成了高年級小學生的知識。

反過來要讓小學生學習微積分,那就是揠苗助長,沒學到高中的數學知識,怎么能看懂微積分呢?所以說信息到知識也不是一步登天就能掌握的。比如社會上的許多事情如果都用數據來演算,大多數人都只會把那些數據看作信息,而掌握了大數據技能的專家就會看到信息背后的知識,這段過程也不是大多數人能掌握的,所以如何彌補信息到知識的差距也是一門深入研究的學問。所以說不能一股腦的收藏很多信息,如果沒有知識基礎的打底,把原理知識框架搭建起來,還是看不懂那些信息怎么轉化為知識的。作為一個知識管理的小白,還是先把最基礎的知識框架搭建起來先,再去考慮怎么收藏信息。因為這時候的收藏信息是為了開闊眼界,同時把之前積累的知識再花更多時間來沉淀出新的知識(它可能是硬實力方面的知識,也可能是軟實力方面的知識),因為你目前尚處在這個知識積累的階段。

2、知識和能力的距離

數據經過整理變成信息,信息能解決某個問題就是知識,知識通過反復實踐形成能力,能力融會貫通就是智慧。



學到了知識以后,接下來就是如何把知識化為能力。有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解釋,就是解釋這個定義,然后是運用,就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有沒有這樣的知識案例,這個學習方法叫“演繹”。演繹是從普通性的理論知識出發,去認識個別的、特殊的現象的一種論證推理方法。這是一個總分結構,這個一般理論也可以看作“道”,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作“用”,道用一體,都是講的一個東西。

舉個例子,昨天看了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一篇文章《什么是落后》看到了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叫作“烏比岡湖效應”,針對這個概念我寫了一部分心得:

對烏比岡湖效應的學習心得

烏比岡湖效應廣泛存在,比如身在縣城或農村的人們,他們的圈子就是那樣的范圍,一個縣城或農村也就百來萬人,整個鎮子生活悠閑,節奏緩慢,物價水平比城市低了很多,收入也比城市低,所以在能力成長方面相對于城市來說就非常落后。在那樣的狹小圈子里,也有相當多的人,在那里互相攀比,更不知道自己的眼界在城市人眼里有多么狹窄。再擴大來看,城市人之間也在互相攀比,更不知道在國外人眼里自己的視野更狹窄。這就是中國古語說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中國古代早就說清了這個“烏比岡湖效應”。這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姿態,也就是常常高估自己低估別人,覺得別人不如我。

既然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有“烏比岡湖效應“,那如何把這個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呢?就是轉變自己那些錯誤的信念,不要覺得自己能力是最強的,永遠有比你強的人,所以請抱著謙卑的心態做人。同時做事情的標準也決定了你和他人的位置。

再舉個例子,關于大腦認知科學方面的,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斯坦洛維奇寫出了一本書《超越智商》,這本書提出了如何提高理性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這個模型把人的大腦比作一臺計算機,通過信息輸入加工處理最終輸出結果,這個也是“認知科學”的基本假設之一:大腦的思考過程就是信息處理過程。

心智分為三重,分別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是來自進程1,又稱為自動化加工,比如看到蛇會怕,或者學習自行車后不再需要思考,這部分的心智是經過人的進化而來,是一種肌肉記憶,只要我們面對相關情景,肌肉本身就自動反應了,不消耗任何認知資源,甚至我們自己就是無意識的操作完全過程。特點就是,思考快,能量消耗少,我們很多時候大腦自動默認為“自主心智”,省時省力。

?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來自進程2,進程2與進程1相反,加工速度相對慢,算法心智就是傳統智力測驗所測量的能力。比如記憶,處理速度,邏輯推理等。反省心智則是‘監督器’,就是理性思維,對認知過程進行分析并作出執行決策和判斷的過程,我認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元認知,元學習,對學習過程,對認知過程的學習,觀察,感受,改善。反省心智也涉及到目標管理,行動管理,自我管理等知識。

作者在這本書舉出了智商高,卻理性思考非常弱的案例:總統布什、雜志撰稿人和影評家大衛?丹比,數學教授保羅斯,這些人聰明卻行事愚蠢,后兩者因為買股票不理智而虧損嚴重。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清華碩士留學生在國外殺人,三氯精胺之所以產出竟是智商高的科學家所發明。

自主心智會帶來“認知吝嗇鬼”的認知方式,就是簡化思考,自動化加工的進程1,它容易導致“沒有獨立之思想”,決定這樣心智加工的是眼下生動的刺激,唾手可得的信息,與眾不同的答案。常常進行“認知吝嗇鬼”的人,會被如何標簽化,如何設定錨定值和如何控制信息生動性的人占盡便宜。也就是說,常處于自主心智的人會增加被騙的可能性。

生活中帶有三重心智的人應該是極少數的。想起我的前上司有次開會的時候,批評助手不會安排會議,這點事不需要上司教,不會做的事情,不會上網查嗎?同時,怎么搜索?會議前中后需要做什么,會議位置如何安排,會議是由一個個流程組合成的,上司總是談到系統化流程化,工作做多了就會形成流程化,然后變成系統化,當時我聽了之后有點懵,像這種事情不需要培訓嗎?后來上了一些培訓課,我突然明白了上司說這些話的原因,流程化系統化涉及到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在社會上工作不同于學校,社會上的企業講究效率,時間是很寶貴的,這需要員工擁有邏輯清晰的思考和及時復盤的能力,才能保障企業各個部門的持續高效。所以上司用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才成為卓越的管理者的。

還有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每當作業遇到不明白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就直接找老師求助,但老師不直接告訴我答案,總是用提問的方式問我怎么想的,記得當時我被問的一問三不知,想不下去了才求助老師的。現在讀到了《超越智商》這本書,頓時明白了高中數學老師的良苦用心,把思考過程說出來,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存在哪些漏洞,我想不出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放棄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思考。可想而知,我當時的數學成績怎么也上不去。

寫作也是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體現。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帶著自主心智看待問題,如果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寫下來回顧反思,就能看到當天自己是怎么處理問題的,是否合理周詳,這個反思過程可以提升我們的反省心智,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寫作優秀的人,大多獨立思考能力不差,思維清晰。

如果想提高某種能力成為自己的自主心智,變成肌肉能力,提高思考效率,那我們就需要刻意練習這個技能,比如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遇到了三重心智這個知識點,能否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用演繹法去證實這個知識點是否靠譜。

(未完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成為理性的思想者,必須培養出跨越常規學科疆域的頭腦。」那么,當你跳出常規學科后,你我...
    秦巴武少閱讀 4,006評論 2 31
  • 1.空標簽的定義: 沒有閉合標簽的標簽被稱作為空標簽。在我們使用的標簽中,有的具有閉合標簽。例如 標簽,它有閉合標...
    黃同學2019閱讀 9,515評論 4 2
  • 風吹過瑯琊山的四季 在我所能見之時 它停在了繁忙的六月 當路邊的花開的浪漫 自然會皺起那綠的波瀾 游客稀少的小道 ...
    DPceo閱讀 169評論 0 2
  • 七月的風,熱烈而輕狂,在塔里木的土地上肆虐,吹散了黃沙,吹不盡荒涼。 塔里木,遙遠的如一個傳說、蒼涼的如一個夢...
    娟娟新月閱讀 1,578評論 84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