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企業轉型成為一個熱詞。因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對傳統商業形態進行了重構。很多企業非常焦慮,感覺不轉型就要被淘汰了。市場上各種關于轉型的培訓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什么是轉型,這是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問題。
原來做服裝的企業現在進軍房地產,算不算轉型?原來做傳統線下渠道的企業,現在在天貓開個旗艦店,增加了網上銷售渠道,算不算轉型?原來專做海外市場的OEM代工企業,現在轉內銷做自主品牌,算不算轉型?
目前企業界和學術界,對轉型并沒有清晰和權威的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所謂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
這是一種比較狹義的轉型定義。今天,我們就以此定義為基準,談談企業的轉型之難。
一個企業,如果日子過得舒服,一定不會想到轉型,因為這的確是個傷筋動骨,風險極大的事情。主動轉型的企業很少,大部分企業的轉型,都是因為形勢、環境所迫,是一種被動選擇。他們感覺,如果不轉型,就會沒有未來。
根據接觸的一些企業來看,企業轉型有幾個層面。
第一,戰略轉型。
戰略轉型是方向選擇、走什么路的大問題,直接關乎企業轉型的成敗。
有些企業選擇了比較激烈式的全面轉型,有些企業選擇比較溫和的漸進式變革。比如,蘇寧就選擇了前一種方式,從傳統實體店全面向互聯網轉型,線上線下同價,后臺供應鏈體系打通。
不管選擇什么路徑,有一點必須記住,一定不能丟掉自己的核心優勢。這個核心優勢是過去多年打造的立身之本,也一定會成為未來競爭的重要砝碼。
有一些企業,為了擁抱互聯網,否定過去,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世界變化很快,今天你認為是包袱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就會成為市場取勝的重要資源。
比如,在網購的沖擊下,傳統零售店面被視為成本高、效率慢,需要關掉。但線下零售店后來發現,網上開店、引流成本不比線下低,而且,線下的體驗、服務是互聯網沒法替代的。線上互聯網公司不久也切入線下,O2O模式風靡一時。
第二,組織轉型。
戰略轉型還只是藍圖規劃,如何落地,讓組織變革跟上轉型的步伐,這是更難的事情。
一個公司在過去很多年里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打磨出了比較穩固的組織結構。如今,要將原有的組織體系打散,阻力非常大。就像一輛行駛的列車,將一節節車廂分拆,重新組合,也許跟本開不動了。
組織轉型完成不了,成為企業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如果依靠原有的組織和人才來完成轉型任務,非常艱難,失敗率也很高。但如果另起爐灶,成立獨立新公司,聘請一幫85、90后為主的新團隊,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也可直接采取收購一家年輕公司的方式)。
新的團隊沒有原來組織的思維慣性,很多事情的進展會順暢很多。在原有機構里面,認為是巨大鴻溝的問題,新團隊可能覺得理所當然,完全不是問題。
第三,思維和文化轉型。
思維和文化的轉變是最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一個企業的文化,就相當于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這里面又具體分為兩類對象。首先是企業領導人的思維轉變。傳統企業的創始人,通常在50歲以上了,他們的出生、教育都與互聯網無緣,不像90后天生就是互聯網的一代。很多老板從來不上網,也不會網購,現在使用微信,主要是用來做溝通交流。
這些老板的商業觸覺很敏銳,能夠感知到互聯網是未來的趨勢。但他們對互聯網還是缺乏透徹的理解與感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掌舵者如何帶領企業完成轉型,是一個大問題。
反觀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會保持與世界最前沿科技的緊密接觸。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身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但經常去美國硅谷參觀學習,感受新科技新趨勢。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每天孜孜不倦地學習,與各種專家學者交流,保持市場的觸覺。
另外,企業員工的思維轉變,是一個更復雜、更系統的難題。
首先,員工是否有改變自己的意愿,如果沒有,企業是根本沒有辦法的;其次,員工是否有適應變革的能力,否則,也只能淘汰;再次,即使員工有意愿又有能力,但作為企業來說,要完成全體人員的思維轉變,進而形成企業文化,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企業能否在時間、物力、財力方面承受得了,也是一個考驗。
當然,以上都是在狹義的轉型定義基礎上論述的,它是一種全要素的基因轉型,是難度最大、失敗率最高的一種轉型。
事實上,很多時候,企業不一定需要進行這么激烈的轉型,可以在原有業務存量不動的情況下,進行新模式新業務探索的增量式變革。這樣的話,代價與風險要小得多。還有的企業甚至不一定要轉型,利用互聯網工具降低原有業務模式的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進一步打造核心競爭力,也一樣可以活得很好。
因此,對于企業轉型,企業需要辯證來看,不要跟風或人云亦云,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謀定而后動。
-----------------
作者簡介:
徐軍財經作家,擅長公司研究,合著作品有《從+互聯網到互聯網+,蘇寧為什么贏》、《尚品宅配憑什么?》、《韌者行遠:維達30年路與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