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婆婆聊天,婆婆談到上次家庭聚會,本家所有男人都在批判一位不在家的叔叔。雖然是碩士研究生,工作在機密單位,學識界頗有威望,總是出國做科研,可謂功成名就!但是并不‘懂事’,過年不回家住,不和本家人一起喝酒聚會,偶爾回來匆匆忙忙。高傲而失禮節(jié)!不明白怎么在社會混的…
說是夏天回來時候,逢上雨季,道路泥濘,車子陷進了泥坑之中,他并沒有打電話給家里人,而是找了拉車的幫他拉了出來。家里人覺得他太見外了,有事兒肯定要第一時間找親人解決吧?很生氣并表示不理解他怎么想的?
秋天回來時候,他的親弟弟說要給他花生,他說不要走了,但是到外村子的時候買了一些帶走了。家里人就更生氣了,家里的東西都不要?太看不起家里人了吧?怎么就能如此做事兒呢?
我們家族大,人多,每月幾乎都有結婚或者生子的喜事,但他很少很少回來,從不參與,只是回來時候見到了新人會給禮錢。
等等如此這類事情羅列著這位叔叔的罪狀!
我和婆婆分析,如果是我,感同身受他的感覺,也許我也會這么做,下雨天叫來家里人辛苦,不見得有專業(yè)的方法把車弄出來,還會勞煩一群人冒雨抬車(家里人一般都會用此方法)家里人種地實屬不易,能多賣些錢寬裕生活更能安心,若是要了東西給錢更不合適,自己需要了用錢解決心里也舒服。老家的事兒吧,若是每次回來,真的耗時耗力,就吃頓飯的功夫,意志并不大,外面生活節(jié)奏快,且工作真的重要!
我們站在我們的頻道理解著我們的感覺,我們給的是我們的無私愛心,他都不接受,以為他不配合我們,是不需要我們并看不起我們。其實是我們想控制他人的回應而得到自己內(nèi)心的成就感。分享的喜悅感!失落了就是有要求的愛,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和感謝的嘛!
我們總以為我們肯付出就是對的,他人不接收就是不對的。這是我們依賴性的生活模式,依賴別人的贊賞和肯定而得到情感的滿足。沒有真正的獨立的思想,別人需要我們可以給,別人不需要,我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自己負責。如若在一個頻道,一個層次的話,我們會容易溝通一些。也許會達到互賴的模式,那才是高層次的合作模式!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但我們必須知彼,才能解己!都不知彼何以解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