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菲陽光
近來,“XX學校XX同學被群毆,被暴力”的新聞不絕于耳。毫無疑問,這對當事人的身心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有人將原因歸結(jié)于留守兒童問題,有人將原因歸結(jié)于這個社會以及學校,但無論哪種原因,都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去解決。
在我看來,校園暴力由來已久,并非近幾年才出現(xiàn)。只是現(xiàn)在網(wǎng)絡的發(fā)達,讓其更容易被曝光而已。不過,相比這種述諸于武力的暴力,另一種暴力則更加隱性,但對當事人的損害卻一點也不小。
沒錯,就是冷暴力。
冷暴力主要發(fā)生于校園、家庭和職場,據(jù)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表明職場中有近七成的人曾經(jīng)遭遇過冷暴力。冷暴力往往讓當事人更無法述說與求助,更多人的人選擇默默承受。
細細回想,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見過身邊發(fā)生冷暴力,甚至我們自己就是冷暴力的施暴者。
大學匯集了來自天南海北的人,生活習慣自然也各有不同,摩擦也就在所難免。一個來自南方的女孩,或許出于以前的習慣又或許有輕微的潔癖,每天早上、中午甚至晚上都在不停的洗洗涮涮,而且她的東西絕對不允許別人碰。由于她的行為影響了同宿舍的其他人,她自然受到了同宿舍女孩的排擠。沒人和她說話,自然更沒人和她一起玩耍,她晾衣服衣架不夠,也不會有人借給她……這很顯然就是冷暴力。
我想對一個離開故鄉(xiāng)到千里之外求學的人來說,這傷害必定不小。但她也有自己的問題,據(jù)說她換了好幾個宿舍,都無法和其他人好好相處,甚至發(fā)生武力沖突。或許,冷暴力和武力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轉(zhuǎn)換的,只是需要一個契機罷了。
似乎上學時,尤其是女生之間更容易出現(xiàn)小團體。“你和我玩就不許和XX玩”的對話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這或許只是小時候無意識的行為,但這種無意識也的確造成了冷暴力的出現(xiàn)。試想,如果一個女孩召集很多人不同一個女孩玩兒,那么那個女孩就被冷暴力了。而且,對于年齡還小小的女孩來說,根本不知道如何化解。
不但小孩無法化解,就連身在職場的我們,自詡已經(jīng)長大成熟的我們也同樣無法化解。否則,就不會在近七成遭遇職場冷暴力的人中,只有不足17%的人會主動化解,其余的人均消極對待了。
據(jù)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在遭遇職場冷暴力的人中,有近2成的人最終以離職來結(jié)束這場冷暴力。由此可見,冷暴力的危害。
兩個原本很親密的女孩,既是同事又一起租房,結(jié)果因為一些生活上的瑣事,兩個女孩決裂了。暫且分別稱之為A和B吧。
于是,A開始到處說B如何如何,由于二人曾經(jīng)一起居住,很多生活小細節(jié)都一清二楚,B也就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八卦談資。中午吃飯的時候,A會主動張羅部門內(nèi)的所有人一起吃,當然除了B。久而久之,除了工作的必要接觸,幾乎所有人都很少主動和B接觸了。
我們的工位原本是一排一排的,一排好幾個,后來換成那種轉(zhuǎn)角的大辦公桌,兩個人一張。我還記得,當時那女孩小心翼翼的問我,可不可以和我一張桌子。我想如果我要是不和她一張的話,恐怕沒人愿意和她一起的,于是我答應了。盡管如此,后來她還是離職了。
這就是冷暴力,在這場職場冷暴力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謂是施暴者。或許我們有的人就是不喜歡那個女孩,又或許僅僅是趨同于大多數(shù)人而已。
至于家庭的冷暴力,我覺得更加可怕。原本親密的兩個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原因,互不理睬,冷言冷語,是多么的陌生和可悲。如果有孩子的話,對于孩子的成長則更加不利。
冷暴力也好,武力暴力也罷,很難從根源上避免。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難以避免暴力的存在。只希望,被暴力的一方,可以也能夠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早日擺脫暴力帶來的陰影。而施暴的一方,可以更寬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