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全球化和發展戰略部主任理查德·祖爾和經濟事務官丹尼爾·普恩日前聯合發表文章《向中國的工業戰略學習》(Learning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trategy)。文中稱贊,中國正在借助《中國制造2025》戰略,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型制造業和綠色技術,力爭實現完全工業化,從而避免“過早去工業化”。
“過早去工業化”已被很多國家的實踐證明是存在風險的,而最大的風險就是來自于“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說“過早去工業化”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源于經濟轉型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沒有通過經濟轉型解決好工業化時期留下的問題,消除工業化時期積累的矛盾。如果能夠適當放慢“去工業化”步伐,給“去工業化”一個緩沖期,并在緩沖期內有效解決好“工業化”時期留下的問題,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現,從而使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
很顯然,發達國家在“去工業化”問題上,除了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的環境要比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進入時好一些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發達國家在如何“去工業化”方面,做得比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好,要更加積極、主動和穩妥。譬如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譬如供需矛盾的化解、譬如新的消費市場的培育、譬如落后產能的轉移等。縱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發現,發達國家也沒有敢完全“去工業化”,仍然在用“工業化”支撐國家經濟發展、保證就業、維護經濟穩定。所不同的是,工業結構得到了明顯優化,工業產品、工業技術、工業生產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也正因為如此,“工業化”對于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來說,仍然是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必須密切關注的話題。如果因為經濟總量、經濟增量、經濟發展速度、居民收入等達到了“去工業化”的標準,而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方式、工業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協調等沒有同步發展、同步轉變,就匆匆步入“去工業化”階段。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使“工業化”時期留下的矛盾和問題立即得以爆發。所以,“過早去工業化”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可能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
毫無疑問,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是在充分學習了發達國家經驗、吸取了新興經濟體國家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依據中國經濟發展實際做出的重大戰略轉型。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提出,更是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適應“后工業化”時代必須解決經濟轉型問題的目標、適應“去工業化”的需要,是為今后“去工業化”做好充分準備。
事實也是,中國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粗放式發展以后,在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等方面,確實已經到了可以“去工業化”的階段。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中國現在就采取“去工業化”的方式,跳過“后工業化”階段,跳過“工業化”到“去工業化”的緩沖期。那么,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悲劇就會在中國的身上再現,中國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的成果,也會毀于一旦。毫無疑問,中國是不愿走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老路的,中國也是不會走這樣的老路的。正是不想步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掛后塵,中國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才要求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2025》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都是防止中國“過早去工業化”的具體辦法與措施。
更重要的,中國不僅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還提出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移的目標,提出了創新發展要求。同時,還根據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現狀,提出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等具體措施和要求,真正從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基礎抓起,從淘汰落后產能、增加先進產能等方面,騰出更多資源、資金等,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創造條件,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保證。
可以這樣說,中國做出這樣的調整,決不只是一時的需要,更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深刻總結了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了中國經濟實際以后做出的戰略調整和策略轉變,是將戰略戰術合理運用的結果。為什么《中國制造2025》目標一提出,就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如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就曾報道,中國正試圖實現其《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目標,該計劃旨在加強制造業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換代,而這對中國制造業保持國際競爭力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不是決策正確、不是戰略目標對頭,是不可能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的。而聯合國官員對《中國制造2025》的肯定,并號召其他國家向中國學習,就更是將《中國制造2025》推向新的高點,讓中國可以更加堅定地實現這一戰略。
需要保持清醒認識的是,雖然《中國制造2025》找準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方向,也找出了問題所在。但是,從目標到現實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的,是有非常繁重的任務和繁雜的工作的,如去產能,就會遇到很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有就業問題,有資金問題,有資源再利用問題,還有地方政府的政績問題等。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困難和矛盾、阻力和壓力也是很大的。如何去破除阻力、沖破壓力,也是需要做艱苦細致的工作的。特別是就業,將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所以,面對聯合國官員的肯定,還是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考慮如何才能把《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實施好,更多地把這項戰略的實施變成各級政府和企業的自覺行動。只有認識高度統一,行動才能協調一致,那么,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才有希望,才不會出現認識與行動不一致的現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