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到2017年2月,我斷斷續續的看完了《教父》,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作者是馬里奧普佐,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百度百科)。1973年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已成為名留電影史的經典之作。《教父》有三部,第一部我讀的比較仔細寫了整體的感受,第二部讀時就側重于個別人物諸如吉里安諾,第三部中就比較喜歡克羅斯和安提娜的愛情線。
對于經典,值得一讀再讀,而對于書本的認識,我相信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多,我也一定會有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時候要再寫一篇重讀《教父》的筆記,對比一下自己21歲淺薄的見解,一定蠻有意義。
教父第一部:
教父維托·唐·科萊昂原來有三個兒子:個性魯莽好色的桑尼,懦弱的弗雷德和沉著冷靜的邁克·柯里昂。年老的科萊昂想從他三個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西西里家族龐大的黑手黨事業,最中意的是小兒子邁克爾。然而就像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邁克爾不想遵從父輩的命令,他對人生有自己的規劃和想法,自主選擇事業和伴侶是他的愿望而他也如愿做到了,去海軍服役、和優秀階層的大學同學凱·亞當斯相戀。
但命運的因緣際會之下,哥哥被殺、父親遇刺、自己也受傷逃離家族,一連串的打擊使邁克爾重新審視自己的命運和家族的未來。逃離之后,邁克爾遇上一位美麗的鄉村女孩并與她相戀結婚,隨后不及妻子卻意外代他遇害。邁克爾的內心種下的復仇的種子蓋不住地生長發芽,最終回到家族,接任父親成為黑手黨,開始復仇,最后成為接班人。
整個教父一部曲都在貫穿一個主題:“一個人的一生只能有一種命運”。看似因緣際會其實命運的洪流早已撥回指針。邁克爾抗爭過逃避過終究逃不開仇恨的捆綁和家族使命感的約束。在旁觀者看來天經地義,卻不知當事者內心這一路的起伏波折。
下面就是一些貫穿在《教父》里的經典語句和當時讀后的一些感受。
“很多年輕人在擁抱真正的命運之前都做錯過路,時間和運氣會改正錯誤。”走過的所謂錯誤都是在引導走向正確,在很多抉擇的岔路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會迷茫會焦慮會惶恐,因為我們怕選擇怕后悔怕抗爭。現在開始我慢慢覺得,我們只要這一路隨心努力走下去,不預設障礙,確保付出全力,可能會在命運扇耳光之前更加坦蕩勇敢一點,后悔也會少一點。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應該怎么做,不要讓別人插手你的事。”也就是要自己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法辦事,不要把自己人生的選擇全交給別人,對或錯那是時間才能證明的,他人只能給你,他們的期待。
在為人處世上,教父也有金句:“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尊重總會收到回報,而一次小的疏忽,不論多么微不足道,某一天都會被記起來。”我們也總是在講舍與得,但很少做到,尤其向別人表達善意也要講究投資回報率。或許不論回報的把尊重給予需要的朋友, 這也是第一代教父在西西里家族飽受迫害后整合家族成為黑手黨家族的偉大之一吧。
《教父》不愧被奉為男人的圣經:“你不能對你所愛的人說不,至少不能經常說”;“要想不經歷不必要的苦難而得到所求,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得有一定的影響力”;“要想做的特別,就把每一處細枝末節計劃好”等等。我們從故事里為自己找到解決困惑的途徑,是閱讀的一大樂趣吧。某種啟迪和感悟在閱讀過程中就悄悄種下了,隱秘的影響著人生里的每一次決策。在或明或暗的岔路口,有些聲音能夠依靠總比茫然無措要好。
在教父里還應該看到關于愛情的某些啟示。邁克爾與凱背景差異巨大,從凱最后才知道邁克爾的身體里流淌著黑手黨的血液并且不認同邁克爾家族事業就可以看出,兩人就算很相愛,但不表示在一起就一定是幸福的。邁克爾和凱相戀三年,彼此看似恩愛和睦,實則未經過現實洗禮的愛情很快會被更重要的事情淡忘 。邁克爾在鄉間偶遇美麗的鄉村姑娘阿波羅尼婭,并且不惜暴露身份要請求其父親讓她與邁克爾舉行婚禮,與妻子短暫相處讓邁克爾覺得幸福無比。可能愛情的基本就是我在你身邊不需要去假裝成為什么擁有什么。是讓你快樂的剛好也是我快樂的。
后來阿波羅尼婭替邁克爾遇害,邁克爾最后娶了凱,感情果真大不如前。邁克爾對凱更多的是感謝,感謝她一直以來默默無聞對他的等候。而那種比欲望還要深刻的愛情怕是早已在阿波羅尼婭身上用盡了吧。經歷過動蕩的漂泊之后,邁克爾開始深信“無論愛的有多深,這種感情都不可靠。” 愛本身一文不值,必須包含信任和理解。婚姻雖然是同舟共濟,愛情卻是娛己娛人。
如果一定要講《教父》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應該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這是第一位的。生活捉襟見肘時,誰有余力娛己娛人。畢竟就像毛姆說的,“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本文轉自我的豆瓣,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