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是我之前關注的一個公眾號的創辦人,她經常會給大家推薦不錯的童書,自己也會撰寫教育文章。我還是比較欣賞她的教育理念的。這次她跟老公出版了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書,我也買來讀一讀,。
第一部分主要寫了中國教育的現狀,寫了中國家長的焦慮,寫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長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這些問題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樣子的,真的只有學習好一個人才算成功嗎?成功了才幸福嗎?
本部分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來源,不在于獲得,而在于付出。學習上為興趣而付出,工作上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為責任而付出,社會上為文明而付出。當一個人有能力為這個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時候,就是他人生價值得到實現的時候,也是最開心、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對于自然,維護而不掠奪;對于家人,關愛而不索取;對于事業,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對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幫助……讀到這里,我發現跟貓叔提到的極致利他的觀點不謀而合。
踐行利他,教育孩子踐行利他,我們一起尋找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長之間的關系。作者通過大量的例子來講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講出了家長的責任、家長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在我身上都有,我也在不斷的反思。
比如,第2節“世界上存在標準小孩嗎”。作者說的簡直就是我,在我的心里就住了一個標準小孩:脾氣溫和、得體大方,懂事自律、體貼父母、從不鬧脾氣,聰穎靈氣、不用苦學也能有好成績,為人大方愛分享、又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進得了鄰家小院、登得了劇院舞臺,動如脫兔、靜如處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曾經我也給孩子定了這么多的標準啊。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些標準就是不尊重孩子差異性獨立性的開始,我應該放下心中對孩子的這些設定,接受她的個性,讓她更加自信的成長。
第3節“你是在幫孩子還是在害孩子”里,提到了家長幫助過度的問題,我也有,其實就是家長過分強調結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時間去取得結果造成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里自然地成長。隨著身體發育,孩子自己可以掌握的,不要幫;知識學習中需要孩子自己掌握的,不要幫;性格塑造中,孩子要自己面對的,不要幫;現實生活中,孩子必須要經歷的,不要幫;需要動用物質條件或人際關系的,不要幫。讓孩子自己去獨立思考,獲得人生啟迪,體會成長過程中的悲傷與喜悅。
第4、5節講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第一關系,家庭氛圍影響孩子的一生。這點我和老公做的還是相對比較好的,還要繼續保持。
在第7節父母和孩子的四種關系中,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四種關系是:“我不好,你好”—父母無私付出,孩子倍感壓力;“我好,你不好”—父母挑剔苛責,孩子自卑膽怯;“我不好,你也不好”—父母失敗認命,孩子灰心放棄;“你好,我也好”—父母積極向上,孩子自由獨立。我有時候會拿孩子跟自己小時候比較,也跟她說過“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數學就沒有不考100分的”這樣的話,也是給孩子以壓力啊。
第12節“成長中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我也很贊同。最重要的素質—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人生的觀念;最重要的能力—自我認知、愛的能力、運動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時間管理、財富管理。
這是前兩部分的主要內容,讀了還是很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