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字,傳承了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的記載,思想的傳達,生活經(jīng)歷的交流,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心靈的溝通都離不開文字。
? ? 文字是人們情緒情感表達的出口,一直覺得古人對文字的應(yīng)用更勝過我們,高度凝練,寥寥數(shù)語,情感的表達已淋漓盡致。
? ? ? 李清照可謂是文字應(yīng)用的大家,她那些愁以及愁外的文字,雖歷經(jīng)千百年,我們讀來仍是感慨萬千。
?李清照出生于宋朝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是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又是蘇東坡的學(xué)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xué)。這樣的出身,讓李清照自幼就受到文學(xué)藝術(shù)的熏陶,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她不僅僅拘泥于小兒女的情懷,而且胸有塊壘,大氣如虹。
? ? ? 優(yōu)渥的生活使她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年,“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是她的日常。“和羞走”三字,少女的動作和內(nèi)心活動躍然紙上。“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把少女怕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 ? ?與丈夫趙明誠是文學(xué)知己,賭書潑茶,情投意合。“賣花擔(dān)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這是新婚后的甜蜜,對丈夫的撒嬌。
? ?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 ? ?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這是丈夫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癡癡的思念,借秋風(fēng)黃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 ? ?隨著金人攻下都城汴京,掠走了徽、欽二帝,朝廷南遷,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
? ? ? ?南渡第二年,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建康知府的趙明誠縋城逃走,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丈夫被撤職后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流亡,當(dāng)行至烏江鎮(zhèn)時,得知這就是當(dāng)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 ? ?第二年丈夫因病而亡,李清照一孤寡婦人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身心顛沛流離,此時家已不家,國已不國。
? ? ? ? 在李清照流亡到了金華時,國運維艱,愁壓心頭。友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無心出游,長嘆一聲寫下了“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 ?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