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
需要是不斷發展的,當舊的需要得到滿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會產生,人們又會為了滿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對象。所以,需要是推動有機體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從需要產生的角度可以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與有機體的生存和種族延續有密切的關系,如飲食、休息、求偶等。社會需要是反映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社會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過學習得來的,所以又叫獲得性需要。
就滿足需要的對象而言,可以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是對社會物質產品的需要,如食品、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對社會精神產品的需要,如文化科學知識、對美的欣賞的需要等。
馬斯洛認為,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已經滿足了的需要會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再是行為、活動的推動力量,新出現的需要轉而成為最占優勢的需要,它將支配一個人的意識,并自行組織有機體的各種能量。當所有較低層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續不斷地滿足時,人才受到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支配。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較低層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雖然高層次的需要并不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但高層次需要的滿足有益于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這些需要又叫生長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看作是多層次的組織系統,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向,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但是,馬斯洛是離開社會條件、離開人的歷史發展以及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結構的。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學說,也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