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每個人都對大象有自己的看法,但這些觀點只基于片面的視角而形成,都是不準確的。很多時候,我們就像盲人一樣,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視野狹窄,思維也就窄化。在這一點上,最重要也是最悲哀的莫過于我們對自身的潛力不夠了解。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潛力都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們僅知道現在的自己,而不知道自己還有潛能發展成另外的全新的自己 。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發展與成功。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到某所小學進行一個智力測驗,并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選擇出來的。然而,一年之后在對這個學校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比其他學生高出一倍。
怎么解釋這個現象呢?顯然,教師對這些被挑出來的學生有更積極的態度并且將這種態度在不經意間傳遞給了這些學生,學生的自我認識因此發生改變。
許多成功人士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不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忽視一切批評和忠告,也并不意味著僅僅憑借信念就能成功,而是說你要知道自己的潛能要遠遠大于你自己所知道的。
因為之前的經驗并不能決定以后的發展。
如何做到獨特
哲學家告訴我們獨特是罕見的。但有趣的是,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獨特的。賭博的人中,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那個會贏的人,繼而不斷的投入,最終慘淡離場。請你想一想,你見過誰承認自己不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哲學家是正確的,那么大多數人的自我評價就存在偏差,錯誤的根源在于多數人的假設前提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獨一無二的基因和與眾不同的經歷構成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如果真是這樣,就不存在從眾,但事實上他們都是從眾的人。因此,這個假設的前提沒有依據,獨特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獲得的。
想要變得獨特,最重要的是誠實客觀的看待自己,這需要勇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放棄對自身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從你出生開始,你就通過模仿獲得了大量的行動技能并形成反應系統。然后當你開始上學,接受老師給你的信息與觀念,你也會受朋友和同學的影響,你做很多事并不是因為你覺得那樣做合適的,或者你確實想那樣做,而是因為你相信那樣做會被周圍人所接納。
除此之外,你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形成的最大影響力來自于文化,它包括電視、媒體、書籍等文化輸出。這些文化輸出可以以很微妙的方式發生,以至于讓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態度和觀念獨立而不受他人與環境的影響。
我們感覺并相信自己當前的經驗,所以常常忘了這些經驗的來源。讓我們承認自己的想法源于他人是具有挑戰性的,所以我們從不愿意承認這一點。
要想做到真正的獨立,以下3個步驟可以訓練出你的獨特性。
(1)知道你的思維受到很多東西的影響。
(2)將你自己的觀念進行整理和評價,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相比較,讓自己的觀念真正做到有據可證。
(3)選擇幾個最佳的觀念。盡可能客觀的找出那些值得認可和追求的觀念,當你改變思維習慣,做到任何觀點都有據可證,你就變得更具獨特性了。
阻礙思考的習慣
如果你努力練習獨立思考,就要確認那些干擾思考清晰度的習慣,許多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對每個人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習慣包括不愿改變、從眾、刻板印象和自我欺騙等。
①優越感
人們總是傾向于認為自己現在的觀念、價值觀、政治觀和宗教信仰優于他人。而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會取決于這些事物與自己的關系。這一習慣會破壞客觀性,使我們更容易自我膨脹。
②愛面子
愛面子總是發生在自己形象受到破壞之后,心理學家認為愛面子是一種防御機制,也就是說,愛面子是用于保護自我形象的策略。它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這不是我的錯,我沒有別的選擇。”
當我們已經適應了某種觀念,內心的驕傲會阻止我們承認自己的觀念是錯的,當出現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否定這些意見,而不是去深究這些意見是否真實合理,我們總是覺得出現相異意見非常痛苦,只有找出例證支持自己的觀點才踏實。
想要控制要面子,必須在自我受到威脅時提高警惕,并記住,拒絕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會加深錯誤的嚴重性。
③拒絕改變
拒絕改變是一種對新的觀點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絕的傾向。一般而言,它是我們對創造性事物的通常反應。我們有這種傾向的原因之一在于懶惰、對傳統方式的認可以及對新事物的害怕。
抵制改變,我們就錯過了發現、發明、創造、進步的機會,這些都會以新觀點的形式出現,我們應該對每一種新觀點進行足夠充分的考證。
④從眾
不是所有的從眾都一無是處,比如交通守則,法律法規等,這些也是從眾行為,如果這些情況下我們不從眾,就會惹惱周圍人,威脅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有害的從眾是指我們為了獲得群體歸屬感或者害怕與他人的不一致而對自己的言行不加思考地一味跟隨。這種從眾是膽小的表現。一旦我們開始從眾,就會很快發現我們的言行不是最好的,而是我們認為別人的更為合適,這就阻礙了我們的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
大多數人并不是自己做決定,而是通過銷售人員、廣告、父母、電視、媒體等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們總是被別人影響,而不是自我決定,他們因此感到無助、脆弱、易被影響。
對待從眾的正確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擔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觀點。
⑤固化的主觀印象
這是歸納法的極端形式,歸納法根據基本要素將人、地點和觀念進行分類。因此我們會說多數籃球運動員個人都很高,這是公平合理的歸納。當歸納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稱作過度歸納,比如,運動員的學習成績不好,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更不友好。
這些判斷并非來源于公正或者事實,都是先于證據而存在的。固化的主觀印象是關于很多觀念的一個完整的心理倉庫,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在這里沒有比較、分類、權重或選擇,僅僅是儲存,任何東西都是預先儲存、預先決定和預先判斷的。因此這些阻礙了思維的活動,剝奪了生命的無線多樣性。
⑥自我欺騙
一個小男孩和幾個朋友去釣魚,有人建議把釣到的魚同大家共享,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意見,所以這個男孩同意了。慢慢地,男孩發現自己釣的比朋友釣的多,他的態度也因此而改變,最后他反對分享,認為好的釣魚者沒有必要這么做。
這就是一種自我欺騙,我們會忘記事物先前的狀態并不能決定我們現在對它的觀點。
克服壞習慣
要克服以上這些壞習慣,關鍵的一點是檢驗你對問題和爭議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那些強烈的第一印象,這些印象會讓你在沒有檢驗證據和權衡各種觀點的情況下很快做出判斷。密切關注這些印象,你就能發現某一種壞習慣在干擾你的思維。
最好的方法是對你的想法進行思考,這個過程的專業術語叫“元認知”。注意你對某個問題的最初印象,尤其是那些你沒有通過證明就形成的印象,一旦有這種感覺就要控制而不是讓步,強制自己變得更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