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記不太清了,說是國外有個遙遠的地方,沒有人去過那里。傳說去那里的人路上充滿了小偷,強盜,殺人犯,沒有人活著回來。
有個年輕人決定去那里看看,不顧眾人的勸說,毅然決然踏上旅途。
當他最終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原來這個地方的地名,由于發音錯誤,被外人當成了恐怖之城。
這個青年返回后,意識到,恐懼不一定是真實的,它只存在于人們的頭腦里,戰勝恐懼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直接面對它。
有一個科學統計,說是人類排名前10的恐懼,蛇,黑暗,高度,空間,陌生人,雷閃電,飛行,死亡,狗,牙醫。
其實人類恐懼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蜘蛛,蟑螂,血,鬼,權威,未知,等等。
大概每個人都有過恐懼的經歷,我小時候,就對黑暗和影子特別恐懼,晚上出門,疑神疑鬼,總感覺黑暗中潛伏著未知的危險,嚇的一溜煙跑回家,所有的門都鎖上,還要開燈睡覺。
長大了,也有恐懼的東西,對領導或權威的恐懼,對拒絕否定的恐懼,對過得沒有別人好的恐懼,生活在比較中,生活在獲得別人的認同中,生活在恐懼中。
只要是有比較,要獲得認同,我們就是殘缺的不完美的,就慢慢陷入自我否定,否定導致自卑,自卑容易退縮,退縮導致逃避。逃避引來恐懼,恐懼就會如影隨。如一張無形的網,將我們牢牢束縛住。
恐懼像把枷鎖,將我們鎖在陰暗狹小的房間,任憑黑暗吞噬我們的力量,將我們變成待宰的羔羊。
恐懼把我們變成蝸牛,觸角稍微一碰,便極其敏感的縮回殼里。過分警惕外面的變化,稍有風吹草動,就逃回薄弱的驅殼。
有經驗的獵人,會這樣捕捉猴子,他先在樹上做出一個小洞,這剛好能容納猴子的小拳頭,在里面放上猴子喜歡的食物,當猴子把爪子伸進去的時候,獵人就會走過來,把猴子抓住。
道理很簡單,當猴子爪子滿滿食物的時候,它就無法及時抽出來,獵人出現并走進它,恐懼讓它忘記了松手放下。抓的太緊,反而讓自己的自由也沒有了。
當我生活中出現恐懼時,我知道自己變成了猴子,恐懼失去,恐懼得不到,同時我也被恐懼捕獲,于事無補,反而付出更沉痛的代價。
把事情看得過于重要,在內心分量太重,完不成或被否定的后果,是自己承擔不起的,恐懼就變成了壓垮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恐懼的破壞力驚人,它甚至讓我們的人格坍塌,行為退縮,嚴重障礙我們的認知模式。
有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有這樣一個情節,有個兒子幾次工作不利,產生社交恐懼。長期閉門不出,靠網絡與外界聯系,一日三餐也是依賴父母放在門口。他已經失去了與外界接觸的動力,人格退縮到極點。封閉的房子象征了母親的子宮,只有待在里面才是最安全的!
恐懼扭曲了正常的認知,把紙老虎當作真老虎,從此再也不敢走出山洞,心甘情愿做一個山頂洞人。
恐懼是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戲,把游戲當真,害怕失去擁有的,希望得到更多的,患得患失,拿得起放不下,恐懼就占據我們的心神,我們就已經是游戲的輸家了。
水手恐懼大海的風暴,他將手足無措,或許更早的葬身海底。
攀巖者恐懼大山的高度,他將在半山瑟瑟發抖,不得不中途而退。
戰士恐懼槍林彈雨的殘酷,他將像逃竄的倉鼠,更早的被流彈擊中。
恐懼是種病,得治!
恐懼是頭腦臆想出來的,并引起身心的一系列反應,治病要治心。藥方是,平常心和慈悲心。
平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才是真。不把事情過于看重,以種不在乎卻也會認真的心態,一步一步去做。
慈悲心,以慈悲的心態看自己看他人,善待周圍的人,不惡語相加,知不足,反思,懺悔,感恩。
恐懼是相信自己或他人編造的故事。
小時候,晚上容易哭鬧,父母就說,外面有一只狼,專門吃哭鬧的小孩子。哭聲戛然而止,相信狼就在外面等著。
故事終究是故事,謊言也一直是謊言,只不過,你太投入或者重復的次數太多了。
恐懼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若要恐懼去,放下又何妨!
平常心來回歸,慈悲心去妄語,心境平和,和聲悅色,相由心生,恐懼何其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