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我最近在看溝通方面的書。讀書太少,認識的書也太少,我有些不知道該看什么書。
昨天在翻微信讀書的書單,竟然意外的發現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很吸引人,叫《人性的弱點》。我已經看過一遍,然而,時隔半年,我對這本書沒有一點印象。
我可能看了一本假書。
回想當初看這書時,看完了也就看完了。沒有及時的摘抄精華,沒有及時的做讀書筆記,更沒有將書中所學技能運用在生活中。所以我只看書名,想不起來是正常的,甚至腦海中已經遺忘了我曾看過這本書的事實。
今天晨讀分享的書叫《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這本書我沒有看過。可是我看到書名,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之前的晨讀有分享過這本書,我還寫了感悟。
記得那天的分享是如何列屬于自己的書單。我在晨讀里吐槽了,分享的書明明是如何提高讀書的效率,怎么晨讀里卻寫教我們如何列書單。
從今天的晨讀來看,那天的晨讀并沒有弄錯分享的內容,也沒有寫錯分享的書名。內容組只是將這本書分成了幾部分來分享,來寫晨讀。畢竟這本書確實很實用。
一本沒有看過的書,只因為我寫過晨讀的感悟,看到書名,我就能想起那天的晨讀內容,以及我寫的感悟。
看來,讀太多書,要是不及時的復習,反而沒有太多用處。
那么該如何及時的復習呢?
標重點
還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們劃重點了。看到好的知識點,在下面劃一條直線,要是很重要的知識點,就在下面劃兩條直線,如果是要考的知識點,老師會讓我們把重點圈起來,好脫穎而出。
我是好學生,一學期下來,一本書被我劃的那叫一個精彩。甚至通過我的筆記,可以找出我哪節課,哪篇文章我有重點聽課,哪篇文章我沒有認真聽。
然而,跟著年齡的增長,也隨著步入社會,看書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就這么丟棄了。一直以為沒有關系,直到這次兩本書鮮明的對比。
劃重點只是做讀書筆記的基礎,有了這些筆記,能很快的分辨出來書中的精華,以便我們更好的吸收。
摘抄重點
通過劃重點的方式,將書中的重點都找出來了,下一步就是摘抄重點。
如果摘抄在書上,難免會讓本就密集的文字顯得更緊湊。
這里告訴大家幾個好竅門。
有的伙伴會專門的買一本本子,用來摘抄重點。摘抄之前,會寫下日期,書名以及作者。摘抄之后,會根據所抄重點,做一個簡短的想法記錄。
這樣,書不會顯得很雜,很亂。而且重點在一塊,方便整理,運用。
還有的伙伴呢,比如我。會買一本小小的便利貼,將內容寫在便利貼上,最后再貼在相應重點知識的地方。
我很容易弄丟東西,所以直接將摘抄重點貼在書中對應的地方,免得我還要再整理那些摘抄,而且這樣一本書回翻起來,就格外的快。
寫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寫一篇讀后感。將看書時候所領悟到的東西都寫下來,腦海中的印象會更深刻。
讀后感的字數并沒有一個硬性要求,感悟多一些就多寫一點,感悟少一點就少寫一點。這都是看自己的。
而且感悟也可以隔段時間再來寫,根據之前所記下的重點,再次回顧書中的內容,說不定之前不懂的知識,看摘抄的重點反而找到了答案。
這時候寫讀后感,是一個很不錯的契機。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我能將書中的知識運用起來,不要再看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