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講了一次辯論賽中的一個辯題——人際關系維持主要靠互利還是互信。這是個很老舊的話題,但是我是第一次聽到,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寫這篇文章來闡述我的觀點。
? ? ?在此我不想直接提出我的觀點,先來講一件現實中的事。我家附近有一家新開的小超市,老板并不是本地人,所以大家都很陌生。這家超市的東西很便宜,老板人也不錯。父親經常會去買東西,一開始的時候,老板為了生意興隆,經常會給去買東西的人抹去零頭,但是從來不賒賬。所以偶爾有時候父親去買東西忘記帶錢不得已會返回家里來取,或者叫我送過去。慢慢的,隨著大家越來越熟,父親再偶爾忘記帶錢,叫我去送的時候,老板和他說,不用麻煩了,下次一起給就好了,但是他會再本子上記上一筆。再后來,父親沒帶錢的時候,老板記都不會記,直接告訴父親,沒有就不用給了,下次一塊就行。本來兩個很陌生的人,就這樣,建立了一種生意上的朋友關系,互相信任。那么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父親不去經常買東西,老板會不會像現在這樣賒給父親。如果父親沒有按時還給老板錢,他們的關系會不會如此自然,答案是否定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隨處可見。那么說了這么久,我到底想要闡述什么樣的觀點呢?拋開這個辯題,不去同意任意一方。而是人際關系維持既需要互利又需要互信,以互利為基礎產生互信,互信帶來更多的互利。
?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互利的前提下,我所講的互利既包括物質利益又包括精神利益,以精神利益為主。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父親的這個例子:首先父親是因為便宜才去這家超市買東西,這給父親節省了錢,也給老板帶來了物質利益,因此兩個人在互利的基礎上建立了利益關系。隨著利益關系的加深,父親多次去買東西,老板從不賒賬轉變為賒給父親東西,兩個人在互利的基礎上產生了互信。以后父親更喜歡去這個超市,也會拉親朋好友去,而老板也會給父親更便宜的價格,因此兩個人在互信的基礎上帶來了更多的互利。兩個人同時也建立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朋友關系,有什么困難也會去找對方幫忙。
? ? ? ?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例子,生活中到處存在。人際關系不是單獨靠互信或互利一方就能維持的。但是互利與互信卻存在著先后關系,與其說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互利的前提下,維持于互利與互信的狀態下,一點不為過。人與人指之間的關系單靠互利不會長久,而且還會變質,變得扭曲直到相互利用,定不會長久。如果只依靠互信,那么一方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更難以維持。
? ? ?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在共同的維持下才會長久,如果只有一個人付出,那么不會有好的結果。世界這么大,一輩子這么長,不可能一個人走到頭,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我們想得到長久的友誼,讓我們能一起走下去,就要時時刻刻細心維護,雙方既要互信又要互利,這樣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