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通俗的解釋,就是施虐和受虐。
你的婚姻中,是不是正在經歷S/M呢?
我的一個朋友,她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朋友做。她幫老公做飯、洗衣服、做家務、帶孩子;每到節日,她還會給老公精心買各種小禮物,甚至一次又一次的原諒老公的各種過錯。
可是她老公呢,經常對她挑三揀四,說她不夠賢惠、不會打扮、不夠有魅力、缺少女人味、對他的家人不夠好……總是有很多不夠不夠。
我的一個小姐妹就大不同了,老公對她呵護備至,含在口中怕花,放在手里怕掉。
每天早晨上班前,老公給她一個溫柔的擁抱甚至還有一個甜蜜的吻,下班回來只要老公不加班,一定下廚給她做一頓健康美味;電腦壞了,老公親自負責修護;逛街的時候,老公兩手拿著東西,她兩手空空悠哉的跟在老公身邊;她感冒發燒,老公又是端水又是拿藥,直接送到面前。
隱忍、賢惠的女人,男人很少看在眼里,還有可能要輕視;忍耐、體貼的男人,很多時候女人也會說他沒有用。
畢淑敏老師在她的《恰到好處的幸福》一書中說:“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
完全平等,心的富足的幸福也有,我觀察不多;婚姻中,很極端的S/M也不多,大多是那種溫和的施虐和受虐,以心理因素為主。
說白了,很多時候施虐和受虐成了現實婚姻中愛的防腐劑,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愛去忍受痛,而是通過痛才能感受到愛。
像《我的前半生》中的全職太太羅子君,其丈夫俊生之前對她多好,她每天沉溺在養尊處優的生活中,絲毫沒有察覺到潛藏的婚姻危機。直到一日丈夫俊生突然提出離婚,對結婚八年的子君無異于晴天霹靂。子君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一心想挽回俊生,可俊生去心已決。
羅子君遭遇了刻骨銘心被踹的施虐。
昨天一個網友哭訴:她要瘋了。
為什么?我問。
她說他老公有外遇。
證據呢?我又問。
她說剛結婚的時候,他們的婚姻生活很美滿,后來她生病了,她的腰椎出了問題,不能持重,貌似處于半癱瘓狀態,上班只能做最輕微的工作,出門的機會幾乎為零。
她每天面對自己的病,心里很煩悶,還得照顧孩子輔導孩子的作業,夫妻之間的那點事,慢慢也沒有了。
后來,她丈夫索性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工作時間忙,業余時間也忙,于是便給她請了一個保姆,整個就把她扔給保姆了。她見不到他,甚至一個月跟他說不上幾句話。
每次見到他,他不是說工作忙,就是說事情多,要不就說自己很累。
有時候見到他,很希望他能給她一些安慰,哪怕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說說體己的話,她心里也好受一點,每次還沒等她說什么,他就不耐煩的說,老夫老妻了,有什么可說的?一句話把她甩出去很遠。
她又說:我也覺得他工作忙,便指導保姆給他做可口的飯菜,他連看都不看一眼,不是說吃過了,就是說懶得吃。
現在無論我做什么說什么,他總是看不慣。他挑剔我的一切,嘲笑我的發型、衣服,甚至說我“越老越不成體統?!?/p>
不是外面有人了是什么?
我受夠了,想不失控都難。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
不止人格,我們的情感基礎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將爸爸媽媽當作愛情的原型,并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如果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很少,我們一樣也容易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只是情形更加復雜。
然而,戀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這就引出了許多婚姻中愛情幻滅。
愛情幻滅了,婚姻中的施虐和受虐,自然無法避免。
最后我想說的是,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很多流行歌手唱的“你怎么舍得我難過”、“獨自一個人流淚到天亮”……就說明施虐造成的痛,也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于,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系。
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里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系,嘗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不然,婚姻中的施虐和受虐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