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好友楚小七在簡書上發表了《還有書讀真好》,讓我感受很深。
我的家族出身于農村,爺爺是孤兒,當時農村里習慣性的欺軟怕硬,他從小就被人欺負,所以他發誓要生好幾個兒子,壯大家族,不再被人欺負。爺爺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由于養不活,只能把唯一的一個女兒送進了尼姑庵,三叔叔也差點當了一輩子的和尚。
我父親是老大,算是爭氣的,他高三時考上了大學,到了廈門讀書。畢業后分配回鄉,到了城市里,遇到了媽媽,有了我。
后來,他把家族都帶出了農村。由于我父親不愿繼承家里的田地,就由二叔叔繼承了祖屋和家里的田地,爺爺奶奶和老三、老四都跟著來到了城市里。
二叔叔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 大女兒到市里讀了大專,專業是會計,工作后戀上了個比她小兩歲的男孩,現在跟著男孩回到他的農村老家開了個小賣鋪。
- 二女兒跟著出家在寺廟里的姑姑生活,大概以后也是要出家做尼姑的。
- 最小的一個兒子即將從中專畢業,專業是廚師,目前在一家餐館里當幫廚。
老三和老四兩個叔叔各有一個女兒兒子,三叔叔的女兒前兩年考了鋼琴十級,其他幾個孩子發展的也都不錯。
農村的生活嚴重限制了眼界,讓人看不到前途在哪里,只能隨波逐流。
讀書無用論是最好用的。例如在他們談論二叔叔的小兒子未來的發展時,會想象他現在才十幾歲,以后會開自己的餐館,掙不少錢;而我雖然讀了些書,畢業都二十多歲了,用了這么多年只換來一份學歷,學的這些東西只能拿到一些工資,賺不到大錢,沒用。我在自我反思的時候能感受到不少相關的思維對我的滲透,盡量去排除它們對我的負面影響。
毋庸置疑的是寒門出貴子確實是變難了。之前看過一份美國教育調研,由于教育成本高昂貧窮人家無法負擔教育費用,所以早期美國發展電視教育是為了平衡貧富差距,減少師資力量的不平衡。但是最終結果,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從電視教育里獲得的東西更多,教育水平進一步拉大。貧窮家庭的孩子受到家庭的限制需要拿出時間去打工補貼家用,同時受到父母的影響覺得讀書沒有什么卵用,甚至被父母限制學習。
我現在和身邊的朋友(特別是為人父母的)談起教育,經常強調富養兒女的重要性,這里的富并不不完全是金錢上的富,而是是眼界的培養,讓他看到更大的世界,盡量減少階級不平等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