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幾個同學一起吃飯,有個同學聊起了自己在跨年夜的一次有趣經歷。
他是個小老板,白手起家,有自己的公司,開的奔馳,住的大復式,日子過的挺不錯。
跨年夜那天,他和兒子打算在廣場上賣發光氣球,不為了賺錢,就是單純的讓兒子體驗一下生活,就當是玩游戲了。
一晚上的銷售業績不錯,兒子樂得一直在蹦高高。
這時,有個七八歲的男孩拉著媽媽跑到他面前,嚷著要買發光氣球。媽媽有些無奈,感覺有些貴,還是給孩子買了一個,這時有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推著電動車走過來,說:“臭小子,一天就知道瞎要,以后好好念書,否則你也只能在大冬天里賣氣球!”
說完就帶著母子走了。
我這個同學聳了聳肩,和兒子相視一笑。手里還剩2個發光氣球,正當同學尋思著什么時候回家時,又有一個小女孩拉著爸爸媽媽跑了過來,用軟軟糯糯的娃娃音說:“叔叔,我要那個小豬佩奇的氣球。”
同學讓兒子把氣球給小女孩,這時,女孩子的爸爸一邊付錢一邊對孩子說:“寶貝,你喜歡這個氣球就要花錢來買,這個叔叔會做這個氣球,他就能做好然后再賣給那些需要的人,這樣人們就有了喜歡的氣球,叔叔也能賺到錢,對不對?”
同學還納悶呢,尋思這個大人還真是會做事,時時刻刻教育孩子。直到看到大人和孩子上了一輛寶馬車后才明白,沒準這是生意人從小的財商課呢!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理念上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窮人教育孩子往往靠“嚇唬”,他們會告訴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靠做體力活賺錢。在他們眼中,環衛工人,快遞員,賣菜小販等等都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他們不會告訴你具體怎么做,但卻會反復的跟你講,如果做不好,做不到你會如何如何。
富人教育孩子則善于從生活細微之處找機會,找案例,教孩子從小商機中汲取大道理。
2.
我有個朋友,在創業初期時賺了一些錢,沒有買房,而是又貸了一些錢買了一輛悍馬。
那時,每次我們去他家吃飯,都能聽他爸媽向我們抱怨他兒子是多么的不務實,不貸款買房子竟然和銀行借錢買車。
我們幾個經常說段子岔開話題,幫他來安慰二老。
過了一兩年,朋友的事業步入正軌,還完車貸,買了大房子,此時父母才真正的放下心來。
我們當然知道他的用意。
朋友曾經在飯局上說:“做實業,不能沒輛好車,車是為了撐場面,是為了拉生意,賺更多的錢。現在的小年輕啊,工作沒兩年,就和家里面要錢,也買輛國產的豪車,車是不貴,可養車費用卻挺高,為的是裝X,曬曬朋友圈,工資都養車了。有的是以車養錢,有的是以錢養車,時間一長,差距不拉大才怪!”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
在朋友圈曬生活照都有一個大風向,就必須是要精致的,有儀式感的。
很多公眾號的爆文也都在鼓吹:年輕人就應該對自己的好一點,購買有品質的商品才能配得上自己。
早餐吃豆漿油條?多不講究,你應該吃吐司、煎蛋、牛油果!
你還在淘白菜價的淘寶衣服?不愛自己,你要買名牌衣服和包包!
……
工資不夠?跟爸媽要,刷信用卡,用花唄!
穿著都是各種名牌,光鮮亮麗的過著精致小資的生活,實際上卻是“隱形貧困人口”!
月月花,月月光,這個月還上個月的,然后再花下個月的。
評判一個人是否愛自己,并不是靠用的化妝品,買的衣服是否是大牌。
生活過的是否精致和有儀式感,也并不是只看錢,更不是盲目的追逐潮流。
富人更擅長投資,每一次投資都有長遠的目的。
我有很多做生意的朋友,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自己學習和人脈交際這兩方面上非常舍得花錢,這就是一項投資啊。
投資絕對不僅僅只是買理財產品!在自己學習和人脈交際上敢于不斷的投資,是在運作資源(知識資源,人脈資源),從而賺更多的錢。
窮人更擅長消費,每一次消費都是為了滿足眼前的需求。
他們要么省吃儉用,尋思著如何節省開支讓工資花的時間更長一些。
他們要么節衣縮食,為的是買一個超出當前消費水平的東西,希望借此贏得別人的羨慕和崇拜。
3.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有個愿望是去一次迪士尼樂園,可是,他沒有錢來買票。
為了買票,他每天去打好幾份工,好不容易攢夠了錢,手里攥著一疊鈔票,氣喘吁吁的跑到了售票處。
可是,迪士尼的員工卻告訴他,不好意思,票賣完了。寒風凌冽,一個瘦小的身軀愣在那里,淚流滿面。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很多人會說沒錢是最可怕的。
可我覺得,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你來晚了。
這個時代的發展速度快的嚇人,你意識到自己需要努力了還遠遠不夠,你還需要特別高效的努力。
努力的越早,行動的越快,主動性就越強。慢一點,機會就被搶光了,連喝湯的機會都沒有。
我打個比方,抓住機會和看電影其實是一個道理。
你去看電影,票買的越早,你選擇的空間就越大,視野最好的座位任你挑。你買票買的越晚,就越被動,最后只剩下犄角旮旯的位置,這還算是好的,關鍵是,晚一秒,很有可能連進場的機會都沒有了。
在這個點上,富人和窮人的思維有很大差異。
富人喜歡趕早不趕晚,想起什么馬上下手,他們知道早起的鳥兒才能有更多的蟲子吃。
窮人更喜歡再等等看,他們害怕槍打出頭鳥,他們更喜歡所謂的安全和穩定。
富人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有風險,所以會盡可能的努力來提高成功率。
窮人則只想找到那些包賺不賠,門檻也低的買賣,他們必須要確定這個機會已經降臨在自己身上后,然后才會去付出。
一個是敢于先去付出,一個是遲遲不敢付出,最終產生的結果也是天上地下。
總有朋友會問我:“time,現在去做自媒體,做內容創業,還晚嗎?”
我認為,自媒體,內容創業并不是真正的機遇。
真正的機遇是什么呢?其實是內容時代的來臨。
把內容當做產品是這個時代真正所賦予我們的啟示。
并不是說你去盲目的做自媒體,做內容創業就是把握住了機會,而是說你要學會其背后的技能。
學會創作內容,運營內容,分析用戶才算是真正把握住了機會,你才有能力利用這個機會,否則只是口頭上說說,心里面想想,永遠只能是個觀望者,眼饞的看著別人賺錢。
最后,我將自己的座右銘送給每一個想要學習寫作,學習內容創業的朋友:
盡可能早的修煉內功,才能在更早的時間厚積薄發!
希望time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聽說關注我并轉發的,能力和收入都嗖嗖漲呢!
作者簡介:time,專欄作家,職業撰稿人,用大白話講干貨,time專注分享兩件事:一是自我提升,二是內容創業。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