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經驗的事情。情緒的產生,通常都是慣有的思維模式,認知模式作用的結果,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智模式。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情緒往往是可控的,穩定的,甚至是喜悅,平和的,這是因為,不同的心智狀態,形成不同的歸因模式,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情緒。
說到歸因模式,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1.自身能力的評定;2.自己努力的程度;3.身心狀態的影響;4.問題的難易程度;5.運氣;6。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當下的人,事,環境等等。歸因一般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前三條屬于內歸因。后三天通常屬于外歸因。通常情況下,對一件事情的分析判斷,內外歸因都有,只是有時會以其中一方面為主而已。
采取什么樣的歸因模式,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但是,單純地長期使用一種歸因模式,可能會導致片面化,絕對化地看問題,這并不是心智成熟的表現。無論采取哪種歸因模式,關鍵之處是要客觀分析問題。這個客觀,很多時候,做到真的不容易。這需要持續地讀書學習,開拓自己視野,也需要不斷地實踐,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還需要一份勇氣,不斷挑戰自我,實現自我的勇氣。
問題似乎處處存在,對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問題,或者問題的難易不等而已。越有挑戰的問題,對一個人的意義越大,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越強。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愿意解決問題,卻只想要那份成就感,人就是一個矛盾的動物。
說到問題,通常第一反應是,這個問題難嗎?一般答案都是難,因為我們習慣于對困難的更有感覺,更容易引起情緒。這屬于外歸因。如果僅僅如此,因為難而止步不前,那問題可能就會一直在那兒了。
然后,我的能力可以應付這個問題嗎?有的人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選擇退縮,因為面對問題時,我們可能本能地害怕失敗,想逃避。這時,如果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做出努力,問題可能就解決了。
所以,評估個人能力,以及努力程度,是問題的歸因常用的模式。我很笨,我能力很差,或者我不努力,我不夠用功,這些都是內歸因。客觀評價自己的現狀,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做出調整,積極地去解決問題,就不會陷入情緒里了。
當然,很多時候,的確有運氣的成分在。但是,好運氣通常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個人的努力還是非常必要的。而壞的運氣,有時,只是一個托詞而已。
另外,身心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緊張憂慮,還是放松愉悅狀態,工作效率也是不同的。接受自己的身心狀態,積極調整自己。
還有一些問題,無法控制。比如當下的人事物。需要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