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流行一篇雞湯文,美名:女孩要富養,男孩要窮養。大意是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給予富足的物質生活,以免將來為金錢而上當受騙。
對此,是也非也!物質要有,精神更不可少
在我24歲之前,一直有這樣的心理:父母在我成長的路上,從來沒有關心過我的心理變化,我完全屬于野蠻成長,以至于走了太多的彎路和錯路。朋友開導我:不要譴責父母,他們那個年代沒有心理教育這一說,更沒有這個環境,能給予你無憂慮的物質保障已經很不錯了,既然你意識到這一點,以后給你的孩子做好心理教育。
1:心理教育
青春期的叛逆、成長中的恐懼和擔憂,真的很希望能和最親近的人坐下來聽聽我內心的獨白,而非成績多少、要聽話、要乖,不準惹事.......
因為憋屈,無處安放的青春之好在各種叛逆和背道而馳中發泄出來,最終于自己于父母兩敗具傷。
2:文化熏陶
我和閨蜜小兔子說到:今天在美院看了布展之后,才明白去年的我面對展會完全舉手無措的狀態,不是我不會是我壓根沒接觸過,根本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器皿的擺放、道具的穿插、色調的搭配、花束的裝置.........我身邊沒有人看藝術展啊,對這些完全不感冒,平時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藝術展之類的活動。小兔說:我平時喜歡看畫展,在2010年就意識到西安缺乏藝術氣息,打算到外地去。
與此相比,小兔從小學音樂,長久以來接觸的都是藝術圈,自然會收到環境的熏陶,對藝術的感知相對多一些,這些從她平時的穿衣打扮和作圖中就可以完美呈現。
3:心靈引導
大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爸跟我說到:城市里的大人在送客的時候都會送到門口,然后說句慢走,這樣顯得很有禮貌還比較貼心。這句話深深記在我腦海里,以至現在每每送客時,我都會送到門口,說句:慢走。因為年少時,老爸的引導,讓我有禮貌,逐漸從放養的野蠻小蛙開始變的有那么一丟丟素養,不至于讓我變的那么令人討厭,朋友們愿意和我一起愉快玩耍。
4:激發潛能
站在孩子背后,給他們鼓勵和試錯的機會。很多孩子從無憂無慮的生活到參與社會生活的點滴,都是一步步由父母主動或被動帶著去體驗和感知,只不過父母重視的程度不一,孩子身心反饋不一。豆姐家的女兒果汁,一起聚餐參與點餐,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喝的飲品的權利,及時自己點的不那么可口,但是她從多次的選擇中摸索出自己的最愛和主管參與性,敢于說出自己想要的,敢于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有次和她聊到說:果汁,你好幸福啊,因為你從小得到的都是你自己最想要的,而我都是被動去接受,因為我很少主動說穿自己真正想要的以至于后來主動放棄這樣的機會。
晚,下班時,和某人聊到一起去看展吧,它說:看這些有啥用呢?我瞪個白眼回復:只有發現美才能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