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國產青春電影在票房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中國銀幕驟然興起了一股“青春片熱”,其“以小博大”的可觀票房業績令世人矚目,但其創作得失也引發媒體和學術界的種種爭議。時至今日,青春片的風潮稍作停歇,筆者認為青春類型片的發展并未停止,而是進入了新的階段——融合與突破。本文第一部分對青春類型片在中國的井噴現象進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對國產青春片的類型形成和特征進行了總結和梳理,第三部分以《重返20歲》為例分析了青春片在發展中的融合現象,第四部分則從青春片的發展突破預測了類型電影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青春片;類型電影;《重返20歲》;類型化趨勢
一、青春片市場現狀分析
????年輕觀眾從青春電影中找尋現實的共鳴,年長者從中懷念曾經的自己,青春電影在受眾心中具有著被其他任何一個類型都無法取代的位置。而從2013年起國產青春片呈井噴狀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并且取得了令人震驚的票房成績:《致青春》拿下7.11億元的票房收入,《小時代》第一部票房達將近5億元,《中國合伙人》也拿到了4.1億元票房。
在全世界范圍內,青春電影都是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國產青春電影在票房上大獲成功也絕非偶然:青春片大行其道,與“年輕化”的電影受眾群體密不可分。根據網絡媒體的大數據統計資料,《小時代》和《致青春》的觀影人群平均年齡分別為20.3歲和22.5歲。“現在電影觀眾人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電影中的故事跟他們的成長經歷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最近青春題材的作品大幅度地增加。”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尹鴻說。
???再加上影片制作團隊綜合的市場化營銷手段,利用明星效應,線上宣傳等商業營銷模式使得青春片在大眾視野中頻繁出現。但后來上映的《何以笙簫默》和《左耳》、《匆匆那年》等片,也是迎來了一邊倒的差評,一邊是口碑差,一邊是有觀眾有票房,呈現出經緯分明的“兩極現象”。
其主要原因在于國產青春電影的趨同化現象嚴重:故事與情節設定上程式化,人物呈現定型化。情節俗套和人物不真實:出國、車禍、墮胎、父母破產等橋段在青春片里比比皆是,青春片的人物也不夠真實,沒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充足的行為動機。
得到了票房卻失去了口碑的青春片,看似要暫時的退出電影市場,但事實卻并沒有:在大浪潮之后上映的《小時代4》、《后會無期》、《重返20歲》和今年上映的《謀殺似水年華》卻在口碑和票房上仍舊取得了成績。筆者認為國產青春片進入到類型發展的新階段——融合與突破。
二、?青春片類型成熟化發展的過程與效果
????從地域范圍來看,作為商業類型片的青春片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美、英、日、韓、泰、印等國家都有代表性的青春片面世;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青春類型片也經歷了幾次發展高潮:美國好萊塢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系列電影,日本的純愛電影的興起和巖井俊二的殘酷青春系列,韓國青春文學改編電影的熱潮都一次次讓青春片成為電影市場的主力。?
回溯中國青春題材影片的創作,可以追溯到50年代,《青春之歌》、《戰火中的青春》等。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大多表現青年人投身革命戰火的主題。進入20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出現,催生了《小街》、《本命年》等電影。后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青春題材影片則傾向于敘述個人化的青春經驗,如《搖滾青年》、《頭發亂了》、《孔雀》、《陽光燦爛的日子》等。
直至21世紀初,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逐漸轉向:中國電影開始真正走向商業化的發展,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才變得明朗。青春片的形成是青春題材電影走向商業類型片道路的結果。
????前期,出現過諸如《十七歲的單車》《青紅》、《80后》等電影,但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屬于青春題材影片,但是卻并非類型片;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盛夏光年》、《藍色大門》等影片,則屬于比較典型的青春類型片。到2013年內地出現的《致青春》、《匆匆那年》等影片是青春片類型化發展的真正開始。之后的《同桌的你》、《北京愛情故事》、《左耳》、《梔子花開》、《將愛情進行到底》、《何以笙簫默》等均為青春片高度類型化之下的產物。如果從此角度來看,他們被詬病的故事與情節設定上程式化,人物呈現定型化——情節俗套和人物不真實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下面是對于青春類型片的敘事規律的分析和歸納:?
1、主題?
青春片最主要的特征,即表達“青春”主題,傳達青春期特有的價值觀。而“青春”這個母題又包含著諸多子命題:?1.成長主題?:主要表現成長的困惑、迷茫和有所經歷之后的改變。表現成長主題青春片中的角色,通常擁有比較明顯的人物弧度。?2.愛情主題:區別于愛情類型片。除了主人公是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外,它所展現的是青澀的情愫,或是叛逆愛戀所引發的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沖突。且其結局也不強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果,而在于最后感情歷程后的內心變化,甚至是一種遺憾的回味。3.友情主題:以朋友之間的情感發展為主線:相識、相知為開端,然后經歷誤會、裂隙,最后解決困難作為高潮,友誼在此過程中得到升華作為結局。4.親情主題:?主角設定非常規的成長環境:比如父母患病、經濟拮據、單親家庭等外部困難;或者與父母之間存在感情和溝通上的障礙。主角在與父母的關系沖突中獲得理解,從而升華親情的主題。
2、人物形象?
青春是群像式的回憶,必然有相似的人物存在:?1.平凡的“我”?是青春片中都會有一個平凡的角色,她可以不是影片的主角,但大多數時候,都是主導影片敘事視角的人物。這樣可以使最廣泛的觀眾產生最大程度的認同感。?2.高貴的“女神”?在以男性視角為主的青春片中,“女神”往往作為影片中事件的基礎動因而存在。而在以女性視角為主的青春片中,“女神”通常會是閨蜜群體中的一員,或者至少是主角所仰望、關注的對象。(也有青春片會塑造出“白馬王子”的形象)?3.犯“二”的死黨通常沖動、單純做一些“蠢事”,但這是這些角色調節影片的節奏和氣氛,讓青春片呈現輕松、娛樂的風格。?
? ? ? ? ? ? 3、固定的場景?
????青春時期的活動場所,無外乎校園、家庭、娛樂場所等。通過這些場景,影片能夠為觀眾營造出熟悉感,讓他們將影片中的故事與自己關聯起來。?
國產青春片的風格同美、日、韓等國相較之,在商業元素的處理上更加溫和,帶有強烈的追懷氣息。《黑幫高校》、《陽光姐妹淘》等青春片,以暴力元素為主的黑暗風格。而《朱諾》、《美國派》等影片,都涉及關于性的討論。中國的青春片,所有的敏感元素都已消隱: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共同制約;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中國審查制度的影響。?
當下的青春片更多的是一種“關于青春的緬懷”“集體回憶”等娛樂化的體驗。然而這樣單一的風格與過于遵循類型限制就會造成千篇一律,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陷入類型的“陷阱”,從而使得青春類型片的發展進入僵局。因此,青春片的繼續發展必須建立在新元素的融合與原本類型的規則突破上。
三、《重返20歲》為例分析青春片類型融合與突破
影片《重返20歲》講述的是講述了一位年近70歲的老奶不可思議變身為20歲妙齡少女孟麗君后,以新身份回到日常生活,引發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她重拾音樂夢想,并再次邂逅愛情。影片是一次時間的回溯,20歲令人心動的豆蔻年華,是人生中一段青澀而美好的時光;是一次人生的重返,把握自己青春的夢幻旅程,卻依然是與愛情擦肩而過的陰差陽錯。《重返20歲》是一部家庭喜劇片,更是一部青春片。影片比傳統青春片多了幾份溫情和深意,少了幾份殘酷和慘烈。它是青春片類型在融合與突破方面的探索性嘗試。
首先在風格方面,新世紀青春片的風格可劃分為3種:
一是浪漫類青春電影,這類電影往往以浪漫的青春為主要表現內容,如《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律政俏佳人》等。另一類是以青春的殘酷為表現對象,這種殘酷總是以暴力行為為終結,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往往是青春的毀滅,這種毀滅是自身的或者是個體所在的整體。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大象》、《大逃殺》等影片。第三類則是將前兩個狀態的融合,在展現浪漫美好青春之后,主人公(青少年)從一種美好狀態向另一種遺憾和無奈的狀態的轉變,往往這種殘缺導致自身的成長和向現實的妥協。這樣的影片中都傳達著“成長”的主題,從青春浪漫到認識到真正現實。
《重返20歲》就很好的將美好的青春夢與現實的母子情結合在了一起。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在展現70歲的奶奶一瞬間回到20歲的奇觀,電影營造的是一場夢境:有夢想,有音樂,有一顆不知疲倦的心,有甜蜜的心動,有失敗的苦澀,這是浪漫的青春片。當年輕的夢君亮著一雙眼睛,懷著剛重返青春的驚喜,撐著傘一路把自己打扮過來,有多少人跟著她一起年輕起來了呢?看著自己追夢的孫子,自己也燃燒起來,青春的夢想和活力點燃了夢君內心塵封已久的熱情與美好,觀眾不知不覺被感染被帶動了。這些美妙全部都是基于一種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涉及到了生命的高度,青春不再僅僅是青春,成為勇氣,追求的動力,成為一切美好記憶的代名詞。而結尾部分,則是夢君作為母親的選擇,充滿溫情,也充滿無奈。打動人的是親情的無私奉獻,也是青春的遺憾與無悔。夢境與現實本就如此,沒有高下,只是選擇不同。
青春類型電影的主人公是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們面對青春迷茫不安,猶豫彷徨;《重返20歲》中重返青春的夢君是特別的:一個精致的、刻薄的,缺乏被關愛的老太太。
從劇作的角度來看,該片在人物設計,劇情編排上都有著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
夢君的丈夫早逝,一個人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他孩子當了大學教授,這令她非常自豪,所以跟她的老伙伴們打麻將,總是叨叨叨叨炫耀這些事情。由于她個人的特殊經歷,所以對兒媳婦要求很高,是非常典型的那種“惡婆婆”,說三道四,給孩子們壓力。但她同時也是堅強的,獨立的女性,有追求夢想的勇氣,也有著過來人的智慧,她老年近乎刻薄的對兒媳提要求,其實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她偏愛孫子勝過于孫女,則是因為她心中有不滅的夢想,所以她雖然年邁,是一顆老靈魂,卻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夢君重返20歲之后,就進入到布萊克·斯奈德所講的“游戲時間”,一個牙尖嘴利刻薄毒舌的老太太,和一個可愛熱情又多才多藝的少女要同時體現在同一個人物身上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反差,這樣的人物設定充滿了戲劇張力。所以,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滿了青春喜劇的輕松與幽默。
這部電影大膽的橫跨了祖孫三代,奶奶為主角的定位,使她和不同年齡的幾位男士:高冷音樂總監、孫子項前進、老爺爺產生了復雜微妙的情感糾葛,使親情、友情、愛情交織在一起,產生誤解和錯位,產生矛盾和懸念。
從敘事修辭的角度來看,《重返20歲》也有許多創新之處:相對于傳統國產青春片的大起大落,聲嘶力竭,《重返20歲》情感的刻畫更加深刻內斂,這符合中國人對待情感的習慣,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個“收”,越是濃烈的情感就藏的越深,彼此都不善于表達就成了造成故事矛盾沖突主要原因。而解決這個沖突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和解”,《重返20歲》就是一個關于和解的故事。家人之間的和解、愛人之間的和解、情敵之間的和解、自己和夢想的和解、自己和自己的和解,這些所有的一切都依靠返老還童這一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得以完成,如果給你一次重來的機會,你會不會給自己一個和自己和解的機會,更加努力的去愛、去生活,這是這電影提出的命題。而當電影的最后母親對自己的兒子說,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會這么做,因為我是你的母親,愛成為了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正是由于這種含蓄的情感的積累才讓結局部分兒子和母親之間的告白顯得那么打動人心。
而我認為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對青春篇主題的外延與創新。多元化主題的嘗試:對生命的思考、對夢想的追求、青春的美好和恐衰的迷茫、親情友情愛情的表達,這些主題是有深淺的,不同層次,閱歷的觀眾在影片中都能找到啟示,這是大眾商業電影的價值導向示范。?
拍攝模式上的創新:該片進行一本兩拍的制作方式,我認為是因為中韓兩國之間的地緣、人文的差異。在兩部影片中對細節的不同處理,可以感受到兩國文化的微妙,也可以感受到電影在細節中潛藏的文化內涵和認同。
在《重返20歲》這部新世紀的青春電影的身上我們可以窺探到新時期青春電影的一些新的特質:無論是電影類型元素的融合——青春,家庭,喜劇的結合;劇作設計上人物的反差,人物關系的家庭化,親情,愛情的雙線故事;市場定位的細化,針對中國傳統,觀影受眾的接受等作出細節處理;還是拍攝宣傳模式——“一本兩拍”的創新;角色定位,實力派演員與流行偶像的結合;宣傳模式,線上線下合力推廣,等等。這些新的改變都體現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和前景。
所有電影的成功,都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成功。所有電影商業上的成功,也都契合當下社會心態。?當下青春電影風格不成熟類型待豐富,中國電影類型片還在路上。而《重返20歲》算是在青春類型電影上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為觀眾帶來了驚喜。
四、從青春片看類型片發展趨勢
所謂類型電影本質上是好萊塢制片廠系統和觀眾之間的反饋系統,“我們對那些性質的討論把我們引向這樣的假設,即通俗電影故事程式——或者電影類型——傳達的不僅是好萊塢電影制作者的,還有大眾觀眾的社會和美學感受。”?而“最終,任何類型的持續成功至少要依賴于兩個因素:它反復處理的沖突的主題訴求和重要性,以及它在適應觀眾和電影制作者對待這些沖突的變化態度上的靈活性。”因此,青春類型電影,想要長足的發展,就需要電影創作者敏銳的時代感知與細膩的情感體驗,在類型創作中不斷完善和創新。
“國產電影過去一直是不分眾的,但未來電影類型化以后,可能有些電影會有自己特色的受眾群,而不是‘全民電影’”,所以不見得青春片能夠符合所有人的胃口,也不可能成為電影市場的“常青樹”。但對于青春片類型的探索和發展,融合與突破卻是必要的,且會對電影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
在青春片扎堆出現罵聲一片之后,也出現了不一樣的局面: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在傳統青春片類型的基礎上強化了時尚元素和商戰情節;韓寒的《后會無期》融入了公路片概念和文藝氣息;最近上映的《謀殺似水年華》加入犯罪片元素……這些影片都為青春片的類型探索做出了不同的嘗試,在票房和對應人群眾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和收益。
放眼全球,2008年美國電影市場被《暮光之城》創造的票房所沖擊,從電影類型分析,其歸根結底是青春片的類型下與吸血鬼元素的融合。日本漫改電影大行其道,其中2015年的熱門電影《進擊的巨人》和《暗殺教室》是青春片與戰爭元素的融合,《寄生獸》是青春片與科幻片的融合……
這樣通過類型融合與突破取得票房口碑雙收的例子數不勝數。不僅僅在青春片領域是這樣,回溯到中國類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以《無間道》系列獲得雙收之后,涌現出大量的犯罪片,在犯罪片中加入商戰元素的《竊聽風雨》系列則掀起了又一次的浪潮,直至時下,仍有《激戰》、《赤道》等犯罪片上映。
類型電影的產生與發展是中國電影的完善之路,而一種類型在成熟之后的融合與突破則則是中國電影的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