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 ………………
? ? ? ? ? ? ? ? ? 一碗楓鎮大肉面
蘇州,一座極具江南特色代表性的城市,一座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美食的城市,每一季都有不同的風貌,每一季都有不同的味道。謂之“時令”,故而有了“不時不食”的說法。
都說“對一個城市的記憶,只需一碗面”,楓鎮大肉面,又是蘇州夏天里最著名的一碗面。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去品嘗。火辣辣的七月里,熱的沒胃口,又懶得出門,日拖夜拖的,轉眼就到了初秋,過了10月中上旬,楓鎮大肉面就下架了,又要苦等一年了,到底還是起了一個早,來到了同得興(十全街店)。
時間已過了最鬧的點,上了樓,很雅致的一個店堂,地方不算大,卻干干凈凈地,選了一個臨窗的座位坐下,四下環顧,只有幾位顧客,安安靜靜地吃著面,用掃一掃點了一碗白湯楓鎮大肉面,等面的時候,服務員端來了茶水,一邊輕茗茶香,一邊慢慢等待著。
從窗里望去,一個回廊包成了四邊形,屋檐下都掛著燈籠,陳舊的褪去顏色的燈籠,四邊漏隔的木圍欄古色古香的,有點歲月蹉跎的意境,圍欄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圍欄里種植了一盆盆花卉植物,下面是一條小河浜,停了一艘小木船,怕是用來打撈垃圾的,河水清清,在陽光的反射下,漾起了一波波漣漪。四周看不見一個人,靜靜的陽光,靜靜的風兒,靜靜的我們。這真是一個安靜的早晨,也是一個讓人慢條斯理,定定心心吃一碗面的地方。
蔥花+清清淡淡的湯底+楓鎮大肉,一碗名震江湖的楓鎮大肉面在我的不緊不慢中端了上來。還沒吃,一股清香四溢的香味一點點飄來,令人食欲大開,服務員很貼心地又拿來了一個小碗,讓人特別暖心。
夾起一口面,一口吸進去,那面筋道爽滑,軟而不爛,吃到嘴里有微微的甜味從嘴里溢出,再吃那肉,燜得酥爛,肥而不膩,一夾就斷,入口即化,實在是自己的最愛。
面,大概算是老蘇州心里的“靈魂”,老蘇州人常說:“冷天吃紅湯面,熱天要吃白湯面。”冬天熱熱呼呼,夏天清清爽爽,這大概就是蘇州人的生活方式,蘇式面中,湯是靈魂,面是主角,澆頭則是口味和價格的評判,品蘇式面,總是會有一種美美的感覺。
看著風景,一口一口地吃著面,時光從這里一點點滑過,就如清風一般,徐徐吹過。靜謐地享受這一刻的安寧,靜謐地沉醉在舌尖上的糯糯里,有一種味道叫蘇式面,有一種生活叫蘇式慢生活。
? ?
? ………………? 2? ………………
? ? ? ? ? ? ? ? 千年小巷滾繡坊
滾繡坊,一個用歷史碎片磊出的千年小巷,滾繡坊,一個老蘇州耳濡目染,聞名遐邇的小巷,一個鬧中取靜,充滿古樸氣息的小巷,它像一壇老酒一樣醇厚,它像一壺清茶一般雋永。石板路,獨居的小院,臨街的小河,時光沉淀,故事中的人物,如詩畫一般的,都在這個小巷一一呈現。
從同得興出來,拐了一個小彎,就來到了滾繡坊。袞繡坊原為名臣元絳故居所在,巷有“袞繡”牌坊。元絳隱退官場后就住在滾繡坊內。后來,蘇州知府在巷內建立牌坊,以他的殊榮作坊名,命名“袞繡坊”。可惜的是,后人不解“袞秀”其意,以訛傳訛寫成了“滾繡坊”,誤讀百年。
七拐八繞的在小巷里行走著,一路上幾乎沒看到什么路人,幽深的小巷,靜悄悄地,在一個大門口停下了自己的腳步,原來這里就是葉圣陶先生在蘇州的一處宅第,后來蘇州作家陸文夫主編的《蘇州雜志》社遷入此處辦公。
輕輕走進大門,張望著,一個工作人員正在打掃園子,庭院內紫藤懸垂,小徑逶迤,青磚廊道,幽靜雅致,到底沒敢多做停留,悄悄退出來,走了。
繼續在滾繡坊的小巷里游蕩,在南林飯店邊上的一條小路上,停了下來,一個獨立小院,院里的樹木郁郁蔥蔥,滿木成林,穿過庭院,在風中搖曳著,大門緊閉著,門上的對聯與福字在風吹雨淋中,剝落的有點歲月風霜的滄桑,但“蔚霞翔鷹”的門匾卻渾然大氣,似乎在述說著曾經的歲月,不知這家院子的主人,會有怎樣的一段故事,一個童年的記憶,一個成長歲月里的歷程,還有如今深深地嘆息。
在這個晌午,我靜靜地穿行在這個小巷里,一點點品味,一點點遐想,深意愈發地喜歡著,而此刻的靜謐,正是慢蘇州的真實寫照。
2018.9.20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