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屬原創,著作權歸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本人,抄襲者必究!
(一)關于成績:分分分,真不是命根!
我中考的時候670分滿分,我考了599(體育還考了32分,比那些滿分的同學吃虧了18分),重點高中可以閉著眼填報,于是我填報了離我們家最近的一中,省重點,本市當時的前三強的重點高中,高中分班的紅榜上,班級里我排名靠前。
只不過在高中三年,我只在高三的時候上過一個月的晚自習,因為我們學校是省重點高中,所以規范性辦學,沒有晚自習。若干年后,我跟出身農門的先生聊起來各自的高中生活的時候,顯示出來我們高中生活對于時間安排上的很大不同。
是否住校:我-不住,天天走讀,交通工具公交車或自行車;
? ? ? ? ? ? ? ? ? ?先生-住校,一月回家一次,交通工具自行車。
時間安排:我-早7:20早自習,下午4-5點離校,沒有晚自習;
? ? ? ? ? ? ? ? ? 先生-早5點起床,晚自習到晚上10點,沒有雙休。
對于分數:我-高一的時候放松對自己要求,高三開始發力沖刺;
? ? ? ? ? ? ? ? ? 先生-高二時做當年的高考卷子已經可以達到重點線。
成績看法:我-分分分,真不是命根,客觀看待一切考試結果;
? ? ? ? ? ? ? ? ? 先生-高考發揮失常,不過無悔因為已經盡力而為。
高考我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們倆高考都發揮失常,化學我大失水準,少考了三十多分,先生則是幾門下來比平時成績總體少了幾十分,還不如高二時候做當年高考卷子的模擬測分數高,否則,我們也不會相遇在我們的大學母校。
猶記得,高中時的班主任對我們耳提面命:“別不重視分數,高考的時候差一分,全省排名就差一個足球場的人去,可不敢輕忽。”
雖然我們當年高考都是發揮失常,但是,于我倆而言,于我們人生而言,這并不是世界末日,我們倆不約而同的把此次實力看成是上天給我們開一個小小的玩笑——幸而有平時扎實的學習,我們的結局還不錯,上了母校——多少年后看來,我們不由感嘆,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在這里,我祝福即將步入考場的各位,一切順利~即使如當年的我們一樣發揮失利(呸、呸、呸),不要太過在意,其實,高考還是很客觀的,三年的積累,即使失利也差不到那里去,還可以選擇今年就讀或者是復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總之祝各位一切順利~
PS:平時認真學習真的很重要~
(二)只用過一次的食堂:
上高中之前,我聽說學校有食堂,在小學、初中都沒有體會過食堂的我對于傳說中的食堂充滿了期待,作為一枚愛吃的小姑娘,中考之后的那個暑假里,我的腦子里時常浮現起關于食堂排隊的若干鏡頭——比如排隊打飯了、比如跟好朋友討論飯菜了、比如期待食堂的菜譜了。。。。。。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正式開學前看分班榜的時候,我們就得知了一個“噩耗”——我心心念念的那座學校食堂因為年代過于久遠,而在暑假已經被拆除,改建工程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高中的時候,學校離我家坐公交車不堵車二十五分鐘車程,五站地,中午時間有限,回家吃飯顯然不現實,我們有個高中同班同學,家就住在校門口的樓上,讓我們這些離家遠的學生好生羨慕。
有的人可能說了,食堂不行、回家也不行,那干脆點外賣吧——上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現代快捷的外賣及手機支付出現——甚至手機還沒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外賣解決顯然也不可能。
民以食為天,午飯大事如何解決呢?幸而,好消息是——學校食堂拆除的時候還沒有“趕盡殺絕”——留下了一個鍋爐房,學校還是可以供應主食饅頭以及免費熱菜服務的。
于是,我就加入了帶飯的隊伍,這一帶飯就是三年。每天上學早晨起來,媽媽都會給我炒熱菜或把冰箱里的醬牛肉、排骨等硬菜放入我的飯盒,然后我一手提飯盒,一手拿書包,拼命擠上公交車,有的時候我的書包甚至被掛在公交車身外,下車的時候反而沒那么擁擠,難得的是因為老媽仔細的緣故,這三年我帶的菜里甚少有湯,沒有發生過一起菜湯滴漏的“慘案”,現在的外賣商家打包的時候真是可以好好學學。
高一第一學期我們的熱菜服務還是很正常的,后來因為中午留在學校吃飯的人數增多,高一第二學期起,我們無法熱菜了,那怎么辦?涼拌,這能難倒智慧的家長嗎?家里給我買了便攜式酒精爐,中午我們四個女生吃飯,完全可以滿足熱菜使用。不過她們仨膽小,我負責操作。
我們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想起來高中的時候生活委員(男生)每天負責統計吃饅頭的數量,然后中午生活委員帶幾個男生把饅頭籠屜給抬回來。有的時候,統計會產生出入,多出來1-2個饅頭,那就要生活委員跟同學們商量,誰愿意吃那個多出來的饅頭。生活委員坐在倒數第一排,而我的位置是正數第一排,每到這時候,生活委員都會扯開他的喉嚨,對著坐在前排的我喊:“**萌,中午有人不想吃饅頭了,多出來一個,你中午吃倆可以嗎?”
沒到這時候,班級里就會出奇的安靜,中午不在班里吃飯的同學就會對我側目,每到這時我沒有一般女生的氣急敗壞,而是會大聲說:“行,沒問題。”
有的男生就會問我,怎么吃這么多?我說:“學習多累啊,不吃多點沒勁兒。”
男生:“你吃這么多,怎么也不見長個或者長肉。”
我:“。。。。。。。”內心真想回他一個:“你怎么不給我比學習?”
很快,我的飯量就不是新聞了,因為男生們在創造一個個記錄,時至今日,我仍能記得,那之后不久,我們班一個男生,中午飯是他媽媽給他炒的十七個雞蛋,外加三個饅頭。
就這樣,高中三年,我們在食堂的缺席中這樣度過,不過就當我認為我跟新食堂無緣的時候,我的高中畢業季到了——學校決定畢業典禮在新食堂的二層大廳進行——當我激動地從校長手里接過高中畢業證書的時候,心情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好像向成年人的世界邁進了重要一步。
(三)多姿多彩的生活:
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畢業之后的某一年,我們的母校校址被改成了一所初中,而我的高中母校外遷到一所大學里。校園還在,但是母校已經不在。若干年后我再次回到學校,漫步校園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認出來我們的音樂教室——我們曾經在里面引吭高歌。
路過實驗樓的時候,我想起來我們在實驗樓里做過的一次次高中物理和化學實驗。
除了音樂教室和實驗樓之外,在學校操場邊就是我們的圖書館,那時候,我最喜歡去校圖書館借書看,喜歡那里面的味道、喜歡那里面的變換的光線,最有創意的是我們校圖書館的頂層還建了一座小天文臺,據說天文臺的球型屋頂是可以打開的,天文小組是可以通過望遠鏡去做天文觀測的,可惜我對天文學沒有興趣,要不當年我怎么也要報天文小組的。
不管怎么說,老師對于學習的要求還是抓的很緊的,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高三沖刺的時候,我以每天一根圓珠筆芯的速度消耗著,每門課的老師雖然一如既往的“慈眉善目”,但是高三的時候,每天每堂課留的作業至少都是一套卷子,所以,圓珠筆芯的消耗也成為了我們”苦中作樂“的高中生活的注解。
不管是高一還是高三,每年我們雷打不動要召開全校運動會,市里有活動,我們還會積極參加。當時的我不知道的是,就在我們熱火朝天的參加各種活動的時,我家先生所在的高中里,學生們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多年后,我問過先生,當年他們為什么這么拼?先生回答:”因為于我而言,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最重要的機會,沒有之一。”先生說得,何嘗不是我想說的呢?作為普通工人的孩子,高考何嘗不是改變了我的命運?!
2021年的高考是后裔情時代的第一次高考,我能想起來的還有很多,只不過文章的篇幅有限,我先寫這么多,最后,我想告訴各位的是:
我感謝當年的高考,給了我改變命運、打開新世界的機會;
我感謝當年的自己,相信自己、不輕言放棄,抓住了轉變命運的機會;
我感謝中國的教育,相對公平的機制,給了普通孩子進階的希望;
我更感恩我的老師們,是你們給我的夢想插上了翅膀,讓我持續翱翔!
最后的最后,我想告訴各位高考學子:你們很幸運,出生在強大的中國,有這么相對公平的機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高考就是平時努力的客觀展示,預祝各位在高考中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