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狀態比較差,這種時候心里總有一個念頭: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我辭職吧,面對上一份工作的時候也經常會如此,但是想歸想,做歸做,上一份工作我依然做了將近七年。現在的這份工作是我真心喜歡的,好到有時候想起來它我會有種自豪感、價值感,我可以享受著它,并且與更多的人享受著這份工作帶給我們的喜悅,甚至會覺得如此下去,此生足以。從沒有想過為什么要逃,大腦自動化的反應就是如此。
但是最近遇到狀態不好的時候我仔細去想了逃跑的原因:覺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差,付出了努力卻沒有成果,這讓我感覺很沒有價值感,工作也變得毫無意義,隨之我就會感覺無力、無助,我的整個人像被抽空了一樣,我渴望被看到、被認可,可是我就是看不到我自己,認可不了我自己,因為沒有任何成果。我一直以為工作對我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我不要求有業績,不要求有成果,即使沒有任何成果我都是可以接受的,它不會影響我的個人狀態,因此從沒有真正感受到逃跑背后的真實意圖。當我意識到逃跑帶給我的價值是什么,我才明白我也是很渴望認可的,當我不認可我自己的時候我便要逃跑,逃避那份無價值感。
我拿結果來認可自己,這本身就不成立,大腦知道,身體卻做不到。
生活中的我又何嘗不是總用逃避來解決問題?逃避讓我有困擾的人,逃避讓我痛苦的事,其實最終我也發現逃避不了的,因為這是我的模式。如何去看到并認可自己做到的部分?如何去區分部分和整體?如何去評估逃避帶來的影響?我的期望又是什么?慢慢的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