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1】賣刀買犢
【釋義】刀:武器;犢:牛犢。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出處】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詩:“三川頓使氣象清,賣刀買犢消憂患。”
【成語2】柳暗花明
【釋義】指前面花紅柳綠,樹木花草繁茂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絕處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現的好形勢。
【出處】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鳳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
唐代詩人中,武元衡的名字并不為后世人所熟知。但他生前卻是一個風光無限的人物。
他的曾祖父是武則天的堂兄弟,因此,他就是武則天的曾侄孫。
他有很高的顏值,甚至有“唐代第一美男子”的稱號。
他26歲時進士及第,狀元郎一個。
唐末張為著的《詩人主客圖》中,稱武元衡為“瑰奇美麗主”,以贊其詩歌之美。
作為官員,武元衡又有“鐵血宰相”之稱。何謂鐵血?堅韌、頑強、不懼挑戰是也。
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武元衡走過的“鐵血之路”吧。
武元衡進士及第后,先是入廊坊幕擔任掌書記,三年后又入河東節度使幕,又過了兩年,入京任監察御史,此后便開始為期六年的為其父、母先后丁憂的生活,四十歲時,方重入官場,任華原縣令。
貞元十六年(800年),德宗因獲知武元衡是個有才能的人,便召他入朝,授予比部員外郎一職,次年,武元衡始任右司郎中,三年后又至御史中丞位。
805年,德宗駕崩,順宗李誦繼位,時為永貞元年。當時,王伾、王叔文和劉禹錫、柳宗元等人輔佐順宗施行革新,王叔文邀請武元衡加入革新陣營,遭謝絕。
安葬德宗時,武元衡擔任山陵儀仗史,其下屬、監察御史劉禹錫想當儀仗判官,又被他拒絕。
因此,二王集團就對武元衡頗為不滿。王叔文更在順宗面前抵毀他,結果,武元衡就被貶為伺候太子的右庶子。幾個月后,憲宗李純就即位了,武元衡很快便官復原職。
憲宗念及武元衡在當右庶子時忠心伺主,又看他確實是個能辦事的人才,便馬上給他升職——由正五品上的御史中丞,升為正四品下的戶部侍郎。
戶部侍郎還沒干滿一年,憲宗就任命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平章事,自此,五十歲的武元衡正式登上相位。
既然被當家的看重,那就赴湯蹈火地盡責孝忠吧。
拜相當年,機遇就來了:憲宗征鎮海節度使李琦入朝,李琦稱病不去,還借機領兵在潤州發動叛亂。武元衡認為對割據勢力不能姑息,主張削藩。憲宗同意,發兵討伐,一月后,李琦被捉,叛亂平息。
浙西暫得安穩了,可憲宗還有個心病——劍南西川代理節度使劉崇文,雖然領兵平定了西川,可作為一個武將,他治理地方的功夫就很欠火候了。
為全面改善西川的民生狀況,憲宗一番權衡后,便派武元衡出馬了。
武元衡二說不說,立即帶領人馬,以宰相和西川節度使的雙重身份,雄心勃勃地向西川出發。
當隊伍走到褒斜谷時,武元衡有感而發,寫了首《兵行褒斜谷作》,詩的最后說:
注意奏凱赴都畿,速令提兵還石坂。
三川頓使氣象清,賣刀買犢消憂患。
“賣刀買犢消憂患”,停止戰爭,發展農業生產,維護一方平安,這是皇帝的心愿,是川西老百姓的心愿,也是武宰相的心愿。
走馬上任的武元衡,果然沒有辜負憲宗皇上對他的重托。在西川,他前后主政7年。7年間,蜀地局勢逐漸穩定,百姓生活也日益好轉起來,整個地區呈現出明顯的復蘇跡象。
據說,此間武元衡還和“掃眉才子”薛濤有過來往,下面的這首《贈道者》就是武寫給薛的:
麻衣如雪一枝梅, 笑掩微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 紅蓮池里白蓮開。
看來,武宰相也好像不太能過美人關。但即便如此,也屬正常。
武元衡歸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和九年(814年),淮西那兒又開始不平靜了——節度使吳少陽死后,其子吳元濟自作主張接過大權,意圖謀反。憲宗便決定派武元衡率軍隊去平定淮西蔡州。
皇上旨意一下,素與淮西有勾結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割據勢力便都害怕起來了,他們密謀刺殺主戰大臣,借以打消皇上出兵念頭,從而在保蔡州的前提下保全自己。
元和十年(815年)的六月二日晚上,武元衡臨睡前,下意識地寫了一首詩:
夜久喧暫息,池臺唯月明。
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次日一大早,天還黑著,武元衡像往常一樣,帶著隨從,順著門前的大道趕往大明宮去上朝。
沒走多遠,突然有暗箭射滅了隨從手中的燈籠,武元衡的肩膀也中了一箭。接著,就見黑暗中迅速竄出幾名刺客,其中一人拉住武元衡的馬韁,跟著奔跑十幾步后,揮刀割下了他的頭顱……
“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沒想到一詩成讖。
一代名相,就這樣在傾刻間身首異處。
武元衡,以他的強硬手腕,為憲宗削藩立下了赫赫功勛,也最終把自己送上了不歸之路。
從政,武元衡是強硬派,但日常為人,他卻是非常溫和的。據說,他剛到西川時,在宴請他的酒局上,有官員逼他用大杯喝酒,他不愿喝,那官員就把酒倒在他身上。他沒生氣,只是回去換了一件衣服,繼續回來赴宴。
作為一個詩人,他是愛美、尚美的,不然怎會有“瑰奇美麗主”之譽呢?
在西川時,武元衡曾游原西川節度使韋皋舊宅,見到宅中有主人活著時養的一只孔雀,便滿懷同情和傷感賦詩一首,回朝后引得王建、韓愈、白居易等多位詩友唱和。
還曾于成都摩訶池,送那個名叫李锽的侍御史去鳳翔,臨別贈詩曰:
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酒換離顏。
他時欲寄相思字,何處黃云是隴間。
這詩寫的是離情,雖然水平一般,但卻給我們貢獻了一個美妙的成語:柳暗花明。
柳暗花明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但到了落花時節,景中人便常會有傷春思鄉之感,就如武元衡在《春興》中寫的那樣: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對了,武元衡是緱(gōu)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思鄉夢跟著春風跑到洛陽,那離家已經不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