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身處的人群讓你感到焦慮,忍不住回家挑剔自己,挑剔丈夫與孩子,那么記得,你尚可以選擇告別他們。
很多年前,就意識到大部分的信息會讓我焦慮,但并不懂得遠離。
那時候的父母呀,不知道焦慮與重視的區別,也不知道焦慮并不能改變孩子們的拖延,他們以為重視功課就應該表露出急與躁的情緒,不可以從容以視之,所以,有意識的培養著我們產生不良情緒。
所以我小時候聽了很多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后遺癥是,一聽到有人起點和我差不多,卻成長得比我好很多,就會讓我產生濃濃的挫敗感。
家長們素來只舉例說明他們是如何如何的好,再加上一句,你要向他們學習。然而優點哪里是那么好學的,故事里的每個人各有各的天賦各有各的優勢,我總結不出來穩定又有效率又不用吃苦的成功經驗,只能眼睜睜繼續看著別人比我好。
成年后,人生在眼前鋪展開,想要的東西比少年時多了很多。然而能力與時間都有限,便越發的渴望去參考別人的經驗,試圖揣摩出適合我的捷徑。然而結局是,那些口口相傳的成功故事,最后仍只給我帶來了情緒上的焦慮。
不聽不看時,會有不知道自己落伍別人多遠的焦慮。又聽又看時,會有清楚知道自己永遠趕不上別人的焦慮。這個惡性循環,不容易打破。
兩年前,遇到久未聯系的朋友,他聽我總在給他講我們共同圈子里的小八卦,勸我:尊重別人。
我把這句話理解成,不要過度評價別人。尤其是不要帶著自己那淺薄的高低論調去點評別人。
我悻悻的,開始學著不傳播朋友間同學間的八卦小故事。
惡習不易改,這一段路,反反復復,花了一年也還是見效甚微,但凡聽到熟人的事,就會覺得那一定是另外的人想聽的,不傳不快。
想了許久,覺得應該從源頭開始克制,拒絕聽八卦。
先拒絕了身邊朋友給我講“朋友的朋友”的故事。我沒有“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的概念,反而很清楚的覺得他們對我來說就是陌生人啊。他們的故事,在網絡上電視上都很容易找到類似的情節,我為什么要因為他們而心情跌宕呢?
告別了“朋友的朋友”這一類人,我發現其實真正的朋友生活都和我區別不大,并沒有太多起伏。我們聊聊買買買,聊聊家長里短,聊聊工作,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平等又平凡。
遇到久不見面的舊人,也不再不經思考問東問西,尤其是對方的物質狀態和一些所謂的硬件。我知道我不是真的在意他們過得怎么樣,因為朋友已教會我,無論他們過成什么樣子都比我努力,都值得我尊重。而真正的關心,更不是去權衡對方的工作是否體面,收入是否舒心。真正的關心,應該是隨時做好付出的準備。
大概是這樣的做法,讓我建立了一部分自我邊界。那就是,我的關注點,從別人身上,轉移到了我自己身上。我開始認真想,我希望我的時間都用在哪里呢?未來會在我身上發生什么樣的事呢?
我進一步學著不問時光,不問世事。取消了微信朋友圈的紅點,把微信公眾號篩選到不足二十個(現在又回到二十個了……)。因為有斷斷續續幾年斷舍離的基礎,這一點不難。
在比較封閉的時間里,世界安靜了,我一天比一天平和。沒有外界環境的逼迫,沒有對未來的恐懼。我發現有一件重要的事沒有做,那就是要學著尊重我老公,不要在小事上嘮叨他,控制他。
有時候想,如果我一直耽擱于別人的故事,沉迷于收入或社會地位凌駕于一切的價值觀點,我是不是也會變成一個期望丈夫收入多一點再多一點的妻子,期望孩子只關注學習不關注其它的媽媽。
弊端是什么呢?那相當于告訴丈夫,家庭生活不值得重視,只有收入才能體現你的價值。那相當于告訴孩子,你的情緒你的喜好媽媽都不在乎,媽媽只在乎你的成績。
這是我很大的一個進步。
不對別人進行分析,就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高與低,不會給自己定位比他們高或者低,然后有時歡喜有時皺眉。
不想著去控制老公的某些言行,就不會因為他不符合自己設想而產生失望,產生矛盾。
這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它只是剝開了人們的經濟外殼,離以靈魂相對的平等還很遙遠。但已足夠讓我自信心上升自卑感下降,愿意坦然的做自己。
隨之而來的是我的自律與責任感都比從前在所長進。那是因為,我不再擔心自己所做的事被人打斷,可以沉下心去想怎么做好。我決定做的事,不再被別人的故事引導著改變方向,我不再因為自己的努力被外人評估沒價值而放棄。
比如我想學著畫畫。有人對我說,你一個主婦學畫畫有什么用呢?不如用這時間能學做好多道菜。
我承認,學畫畫很可能達不到任何功利的意義,可這是我的人生,是我的歡喜和期愿呀。
我想認真做自己,所以很抱歉,我把她的指導拒之門外。
但告別不是絕交。告別是,這一次的分開后,再見面我仍會與你微笑,雖然我們道不同,但我們仍可彼此尊重。
我只是想讓自己的核心社交圈變得更適合自己,而不是想和所有人交惡。
我想讓網絡成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斷網以告天下。
在今年之前,我對《羅輯思維》還有著一點抵觸。在曾經時刻被各種信息包圍的時候,也有一些貶低他的評價落入我耳朵里。加上他講的內容往往比微觀世界要宏觀一點,對我來說相對難以消化,我寧可看電視看綜藝打發時間。可現在,我聽完了他的2016跨年演講,發現他講的內容有好些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關聯,正是我正好想聽到的,正好能啟發我的。
這大概源于,接觸的信息量越少,對每個信息就會越認真傾聽。
如果我一年有條件讀100本書,與我一年只有機會看10本書,甚至只有一本書,我對每本書的咀嚼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平均分配給每本書的時間和精力不一樣。
如果100個人的故事我都想知道,100個公眾號我都想時不時看一遍,到底它們中誰能真正抵達我的內心深處呢?
當它們看似爭先恐后想對我起作用,結果往往是誰也不能真正對我起作用。因為當時愚蠢又沒有判斷力的我呀,在知道了那么多人生道理以后,仍不知道該選擇把哪個道理做為人生方向。
不如放下手機,立地思考,告別嘈雜著發聲的人群,成為自己。(放下……立地……這句式我想用一萬次,就是這么的沒有創造力)。
最后,感謝那些現實中和網絡上,往我身體里注入優秀品質而不求回報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