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異是孔子經常夸獎的那個徒弟顏回的十世孫,說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被歷代的帝王各種尊崇,有這樣的祖先,后輩們覺得光榮的同時更加繼承了顏回的廉潔。
顏回就是因為廉潔正直升到了九卿的位置。
漢武帝與張湯商量制造“白鹿皮幣”,問顏異的意見。漢代上林苑有很多鹿,鹿皮也多。漢武帝把白鹿皮定價四十萬,定那么高也就算了,還規定,各個親王們來覲見皇帝的時候必須購買。這是仗著皇權強制分配任務讓下屬購買了。
稍有點眼色的人應該能看出來,這主意皇帝是贊成的??深伄愖鰹橐粋€正直的臣子來說,有必要提出皇帝措施的對與否。
就跟皇帝說“親王列侯們覲見時奉的禮品,玉壁才值十萬錢,但墊玉壁的白鹿皮就四十萬,這是個本末倒置的事兒啊。”
從漢武帝的那些事兒上能看出來他絕不是多仁慈寬厚的人,雖然顏異說的對,但心里還是不太高興。
等有人告發顏異的時候,也不管真假,就派與顏異有怨的張湯去處理這件事。
張湯最后給顏異定的罪叫腹誹罪。說政令初下的時候有個客人對顏異說政令的不是。顏異沒說什么卻嘴唇微動了下,這是在肚子里抱怨呢。顏異身為九卿之一,有問題要告訴皇上而不是心里抱怨。就把顏異給處死了。
想要殺人,好歹得選個合適的借口吧。這個罪名真是讓人無語。
但這樣一個案例絕不僅是殺了一個人這么簡單。有腹誹罪的案例在前,導致很多公卿大夫都小心翼翼,全都以阿諛奉承的方法來保全自己。
當一個朝廷的臣子全都阿諛奉承起來,真相就難以傳到皇帝的耳中,皇帝被人蒙蔽,離衰亡也就不遠了。
上行下效,所以統治者的或高層的政令,律法一定得小心對待。不然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比如第一個扶老人卻被老人告上法庭的例子,當時的法官判老人勝訴,理由是如果那個人沒有撞老人,干嘛要去扶他。這樣無語的理由。
這樣一個案例出來,后面判案的依據當然要按照這個依據來,結果,無數人做了好事反而要判賠錢,導致現在訛人者猖狂,再無人敢做好事。
現在要想把這局面改變過來,還得把第一個案子翻案。但這么多年過去。再去翻案也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