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極在于冬,深扒冬至。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明天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冬至,冬至為農歷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小時候媽媽總會在這一天告訴我“放了學趕緊回家,天短了,黑的快。”我卻仍是一副不屑的嘴臉,左耳朵聽完從右耳朵就溜走了。等玩完回家時才發現不知什么時候天已經黑的這么徹底了。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那條沒有路燈的小路上,四下無人、漆黑又寂寥,撿起一塊土磚壯膽,心中卻還是禁不住發起毛來。

轉過巷口看到母親大人正拿著手電站在樓頭等著我呢。我頓時心中無限歡喜,趕緊扔下手中的土磚,向上背了背書包,垂著頭,灰溜溜地走過去。沒有家法、沒有責備、甚至連一句“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份關懷和一碗熱湯。

越是寒冷的冬天,越能夠深切地體會到家人所帶來的那份溫情。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過后,白晝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是個吉祥的日子,值得慶賀。因此冬至又稱“冬節”“交冬”“賀冬”“亞歲”“一陽節”和“消寒節”等。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冬至這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水泉動: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等等,這么重要的節日,怎么少的了吃呢?

一說到吃,雖和端午節的咸甜大戰不同,但南北間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北方自然是一過節就吃餃子嘍!

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南方不吃餃子而是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而在閩南一帶的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姜母鴨。

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和樂氣氛,以討吉祥。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還有一些地方是要在冬至吃羊肉湯的。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現在一周三趟往醫院跑,聽到最多的就是“養生”二字了。而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劇,患“中風”者增多,并且天冷也易凍傷。

  

因而,在隆冬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病人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病情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留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添加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通。

2.合理調理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心情要穩定、愉悅,切忌發怒、煩躁和精神抑郁。

4.進行適當的御寒練習,如平常堅持用冷水洗臉等,加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留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必要時服用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于未然。

在中醫里,自古以來冬天都是補氣養身的好時節。

“藥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說的就是養生中的飲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時節能選擇美味的、補益的食物進行滋補,那豈不美哉?

養生專家建議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鯽魚等,均是冬至適宜食物。這些食物能給我們人體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并對腎起到合理調養作用。

另外需增苦少咸。冬至人體的腎功能是偏旺的,為了防止腎水過旺,建議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如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產品。

上周我們說到了秋褲,在這里瘋巖再強調三個字,不!要!脫!不光不能脫秋褲,我們還要保三暖。

所謂的三暖是指頭暖、背暖、腳暖,這三暖對養生很重要。

頭暖是指人的頭部,頭部若暴露在寒冷氣候環境中,會使血管緊縮,全身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腸胃不適等癥狀,對于體質差的老人和小孩來說,外出時最好配帶一頂合適的帽子,以防寒冷侵襲。

背暖是指后背,背與內臟相連,若收到寒氣襲擊,后果也較為嚴重,較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頸椎、腰椎等不適。建議外出時可以穿件厚的羽絨服或背心,對暖背有益處。腳暖是指腳板底下,一旦腳步受寒,寒氣就會從腳下直逼人體內,引起人體呼吸道毛細管收縮,纖毛活動緩慢,容易誘發感冒、心腦血管等疾病。尤其是女孩子,更應該注重腳暖,因為腳保暖對痛經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當然了,如果你也像至尊寶的腳底板一樣魁梧的話,就當我什么也沒說好了。

一直以來我都是只喜歡夏天而討厭冬天甚至到發指的程度,天寒地凍、萬物皆默、再不能劃船不用槳(全靠浪)地去展現我的個人魅力了。屬蛇的我仿佛每到冬天就不自覺地想要冬眠起來。

直到近幾年,我仿佛明白了,冬天也并不是那么的一無是處。如果沒有它的萬物皆默,又怎會迎來春天的萬物復蘇、夏天的萬物蓬勃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這一點玄奘大師一定是深有體會。所以他一路周游列國,而非直達印度。

春天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沒有冬天里的厚積又怎會在春天里薄發呢?鳳凰也只有在涅槃之后,才會在有朝一日浴火重生吧。毛毛蟲不自縛如何成蝶呢?

正所謂枯木逢春、否極泰來,當你已到達被霧霾遮蔽藍天的時候,你才因此更加渴望陽光而有勇氣去面對寒風。

明天冬至,早點回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1] ...
    皇氏三墳閱讀 1,910評論 2 16
  • 冬至 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餃子君再一次感受到了人們的召喚 餃子也許是北方最有儀式感的食物 事實上北方人總是能找...
    茶邊求閱讀 511評論 0 2
  • 我默默地坐在你的身旁,像是要去往地老天荒,哦,親愛的姑娘,你可曾遇見我的余光,撞破我悄然的心房。105天,210個輪回。
    翎羽紛秋閱讀 231評論 0 0
  • .
    初煉閱讀 235評論 0 0
  • 生長在物質逐漸豐盛的年代,我們是無比幸福的,不愁吃穿,愁的是如何才能吃穿更好。大多數人受審美觀、判斷力、傳統觀念的...
    海澄兒女閱讀 41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