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晚期也是沒救沒救的了。
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
初看這個標題時,講真,我是覺得這個作者怎么也這么俗,不能擺脫世俗的套路,竟寫一些博人眼球的標題來吸睛。往往這種標題不應該是出現在各種新聞報刊的頭條,而不是這么一本好評如潮的讀物中。心中想來,對作者之的好評稍微下降了那么一丟丟,想著作者畢竟也是出生在資本主義社會,未免其俗啊,我這個善解人意的讀者也是可以理解的,便讀了起來。可是真的讀完后,背上冷汗直冒,發現自己是真真的理解錯了。
當今社會的觀念里,正是人類馴服了各種植物動物,使其為人類服務,從而提高了糧食產量。而糧食產量的提高,又可以維持人口的增長,進而成為了古代人類社會由部落采集到永久聚居的轉變基礎,使人類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而作者在這里卻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問題,指出并不是人類馴服了這些動植物,而是被這些動植物馴服;人類并沒有更加幸福,而是過得并不怎么好。
通常,如果要衡量某種物種演化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就在于世界上其DNA螺旋的拷貝數的多寡。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農業革命在使人類的繁衍大大成功的同時,各種被人類馴化的動植物的繁衍同樣十分成功。
如果從人類的角度出發,人類的數量的確是自農業革命開始后成指數式上漲。在公元前8500年,人類最大的聚落也不過是幾百人的小村莊。在公元前3100年,整個下尼羅河谷統一,成為史上第一個埃及王朝,法老王統治的領土有數千平方公里遼闊,人民達數十萬。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薩爾貢大帝(Sargon the Great)建立起第一個帝國:阿卡德帝國,號稱擁有超過100萬的子民,常備軍隊達5400人。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間,在中東開始出現大型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和波斯帝國。這些帝國統治人數達數百萬,軍隊人數也有上萬人。到了公元1年,古羅馬統一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納稅人口達1億。從人口上來講,人類演化的算是十分成功了。
與此同時,讓我們來看下作為人類主要熱量來源之一的小麥的發展。在1萬年前,小麥也不過就是許多野草當中的一種,只出現在中東一個很小的地區。但就在短短10000年內,小麥突然就傳遍了全世界。以北美大平原為例,1萬年前完全沒有小麥的身影,但現在卻有大片麥田波浪起伏,幾百公里內完全沒有其他植物。小麥在全球總共占據大約225萬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積,快有英國的10倍大小。
與人類相比,似乎小麥的演化不如人類成功。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思考下當今人類和小麥的生活,我們就能發現事實并不是表面看起來那么美好。讓我們來看下小麥和人類日常生活的狀態。
小麥本身是一種不容易養活的植物。第一,小麥不喜歡大小石頭,所以人類得把田地里的石頭撿干凈搬出去,搞得腰酸背痛。
第二,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和養分,所以我們看到男男女女在烈日下整天除草。
第三,小麥會得病,所以智人得幫忙驅蟲防病。
第四,不論是蝗蟲還是兔子,都不排斥飽嘗一頓小麥大餐,但小麥完全無力抵抗,所以農民又不得不守衛保護。
最后,小麥會渴,所以人類得從涌泉或溪流大老遠把水引來,為它止渴;小麥也會餓,所以智人甚至得收集動物糞便,用來滋養小麥生長的土地。
至此,我們發現,人類為了小麥的生長,付出了各式各樣的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現,人類進到農業時代后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此外,新的農業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就只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
最終,小麥獲得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人類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與其說是人類馴服了小麥,不如說是小麥馴服了人類。與其說是人類獲得了演化上的成功,不如說是讓大部分的人類過上了比過去更糟糕的生活。現在看來,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說,人類仿佛被谷物所欺騙了,成為了谷物的奴隸,陷入了史上最大的陷阱里。
雞鴨牛=人類的難兄難弟
不要以為人類就是唯一的受害者。作為這場革命的另一個參與者,各種被馴化的動物也是受害者之一。
1萬年前,全球只有在亞非大陸的幾個特定地點有綿羊、牛、山羊、野豬和雞,總數大約幾百萬只,但現在全球有大約10億只綿羊、10億只豬、超過10億只牛,更有超過250億只雞,而且是遍布全球各地。家雞是有史以來最普遍的鳥類。至于大型哺乳類除了以智人居首,后面的二三四名就是馴化的牛、豬和羊。
從狹隘的演化觀點來看,演化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在于DNA的拷貝數,于是農業革命對于雞、牛、豬、羊來說可是一大福音。不幸的是,演化觀點并不是唯一判斷物種成功與否的標準。它一切只考慮到生存和繁殖,而不顧個體的痛苦或幸福。
讓我們以雞為例子。野生雞的自然壽命大約是7~12年,雖然在野生環境它們多半都活不到這個歲數,但至少還有相當機會可以活個好一陣子。相較之下,出于經濟考慮,馴化后的肉雞不過出生幾周和幾個月,就到了最佳屠宰年齡,于是一命歸天。
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個體的幸福。
階級化的出現
原來只是知道我們天天嘴里喊著階級斗爭,但從來沒有人科學的為我們解釋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階級。這本書的這部分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農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生產力,讓人類開始真正的擁有了多余的糧食來養活一小部分精英人士。一開始這些階級的產生都是由于偶然事件的發生所導致,比如說一個人特別聰慧,另一個人又擁有了好運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當這些人有機會站到人類金字塔的頂峰是,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規則,以鞏固既成的階級分布。
正如在第一部分所說,智人能夠躍居人類之首,靠的正是想象的能力,而現在再一次,智人能夠發起農業革命,也靠的是這種想象的力量。人類能建構出像現當代如此宏大的社會關系,不管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還是秦朝和古羅馬的帝國,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支持它們的社會規范既不是人類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際的交流關系,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著共同的神話,既人類想象的產物。
舉個例子,《漢莫拉比法典》和美國《獨立宣言》都是歷史上十分出名的法律,這兩部法律對社會的要求截然不同,既古代的《法典》規定了社會是分為不同階級的,現代的《宣言》則要求社會人人生而平等。雖然有這如此大的差異,但當時的制定者都認為這是應該放之四海皆準的規則,后世的千千萬萬代都應遵循。可是這明顯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其實都錯了。不管是漢謨拉比還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心中都有個想象的現實,想象著這個世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恒不變的正義原則(例如平等或階級),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其實只存在于人類豐富的想象力里,只存在于他們創造并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這些原則,從來沒有客觀的正確性。
那么這些精英人士是怎樣讓普羅大眾相信這些想象中的規則的呢?
第一,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它們千真萬確、絕非虛構。
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不僅想象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還塑造了我們的欲望。
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接受一點,那就是我們生來就存在于一個由想象構建的社會中,由此我們本身產生的欲望也是這些社會想象的反饋。比如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要盡量發揮潛力,就必須盡量累積不同的經驗。必須體會不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關系,品嘗不同的美食,還必須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而其中最好的一種辦法,就是擺脫日常生活及工作,遠離熟悉的環境,前往遙遠的國度,好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氣味、美食和規范。我們總會不斷聽到浪漫主義的神話,告訴我們“那次的經驗讓我眼界大開,從此整個生活都不一樣了”。
與此同時,消費主義告訴我們,想要快樂,就該去買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如果覺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夠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該買些什么商品(新車、新衣服、有機食品),或是買點什么服務(清潔工、心理咨詢、瑜伽課)。就連每一則電視廣告,也都是個小小的虛構故事,告訴你買了什么產品或服務可以讓日子更好。
就此,浪漫主義與消費主義攜手前行,催生了販賣各種“體驗”的市場,進而推動現代旅游產業發展。
當然,這些想象還算是可以接受的想象,還有很多讓人不可接受的想象也一同產生了,比如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這里先不談種族主義,著重說下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這個問題長久以來都一直存在,也是直到現當代才有了逐漸改變的趨勢。自古以來,整個社會就崇尚男性為主,陽剛至上。雖然已有多家理論出來解釋性別歧視的問題,但目前還沒有一個能站的住腳的。看上去比較有理有據的理論有三。
肌肉理論
最常見的一種理論,是認為男人比女人強壯,于是靠著他們肌肉的力量迫使女人就范。然而這個理論問題有二。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強壯于女性,既這不是個普遍的問題。而且強壯分很多種,既很多女人男性更能忍受饑餓,比男性跑的快。
第二,歷史上很多工作并不是要求強壯與高體力的,但很多女性還是沒有分到這種工作。比如,我們常看到六十幾歲的人控制著二十幾歲的人,但后者顯然體力要好得多。
流氓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男人比女人更具有侵略性,而且歷史上的大多數戰爭都是男人發起的。正因他們在戰爭時期掌握了軍隊,到了太平時期也就成了民間社會的主人。控制了民間社會,就有資源發動更多的戰爭;發動了越多戰爭,男人就越能控制社會。正是這樣的循環,解釋了為什么戰爭無處不在,而父權制也無處不在。
但這種理論也有很大的問題,既戰爭可不是什么單純的酒吧打架,需要非常復雜的組織、合作和安撫手段。真正勝利的關鍵,常常是能夠同時安內攘外,并看穿他人思維。而普遍女人被認為比男人更八面玲瓏,更懂得如何安撫他人,而且更能夠從不同角度觀看事情。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仍是男人掌握著主動權。
父權基因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千百年來的演化,使男女演化出不同的生存策略。對于男人來說,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就需要和其他男人競爭,打敗對手,從而最后傳到后世的男性基因也就是那些最具野心、最積極、最好勝的男人。
反觀女人,她們很容易找到一個男人,但很難找到一個愿意能夠陪伴她十個月,并在這個過程中分擔她們的重任的男人。為此,她們要同意男人各式各樣的要求,從而傳到后世的女性基因也就是那些最順從、愿意接受他人照顧的女人。
這個理論似乎很好的解釋了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但若仔細想想,其實它還是有它自己的問題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這里認為當女人需要幫助時,她只能尋找男人,而不是其他女人。自然界中,雖然也有需要依賴他人的雌性以及爭強好勝的雄性,但發展出來的卻是母系社會。比如,在倭黑猩猩和大象的社會中,便是由互相合作的雌性組成強大的網絡,主導全局,至于以自我為中心而又不合作的雄性,只能滾到一邊去。所以這個理論也站不住腳。
至此,農業革命的部分講完了,我們發現,正是人類獨有的想象能力,讓我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下一部分,我會為大家總結人類農業革命到科技革命之間那段歷史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