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萬善浮橋
? ? ? ?在古義烏江上,東江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橋。除此,佛堂的萬善橋應為第二橋了。
? ? ? ?東江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了第一橋。萬善橋是因為佛堂的商業發達而被“逼”成了第二橋。
? ? ? ?清嘉慶《義烏縣志》記載:在縣南三十里的佛堂鎮,當時是“四方輻輳(如同車幅一樣聚集到這里),服賈(商人)牽車,交通鄰邑”。四面八方的人(包括周邊縣)都聚集到這里做買賣,導致交通擁堵。一條寬寬的義烏江,又擋住了南來北往的客人的去路,靠渡船是遠遠不能滿足過江的要求的,人們需要一條更便捷的通道來滿足出行。于是,浮橋成了人們努力的方向。
? ? ? ?據知縣楊春暢的文章記載,乾隆年間,王以琳、王禹德等倡議建設浮橋,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們懇請知名人士吳周士出面謀劃其事,吳周士“毅然任之,首捐白金四百兩。”由于他們的帶頭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一時義助者無數,如丁尚慶、王士寧、楊啟周、樓德運、戴盛岳、丁宏銓、王成周、葉益章、吳貞文、鮑期頤等等有名有姓的知名人士都踴躍捐款,捐了白銀3500多兩。庚辰年秋季(1760),造橋工程啟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了第二年冬季的第二個月,浮橋工程完工。“自此舍舟而步,如履坦途,民咸稱便。橋成而以萬善名,記好善之多也。”萬善橋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 ? ? ?這里,有幾個特別的人物,必須重點介紹一下:
? ? ? ?丁尚慶:字明晃,康熙庚午年(1690)生,佛堂塔山人。據家譜載:“家初不甚豐,公善經營,出入有紀,滋息有道,家貲遂日以裕。”其時,丁尚慶為解除來來往往的行人過江的辛苦,“捐資造船,以濟行人”。從此,這個渡船的碼頭,就被稱為“丁家埠”。他還毅然舍棄渡口建渡船:“公捐厚資,慨然為眾人先造浮橋,為永久利焉”。
? ? ? 吳周士:號樸園。嘉慶《義烏縣志》記載:每歲貯義谷百石,借里黨不加息,并不責其償,行之十余年。乾隆辛未饑,還親鄰舊賣田產。癸酉,架曲江木橋。甲戌造畫水渡船,置渡屋。丙子,建西江浮橋,置橋屋。丁丑起石亭。戊寅,筑石堤,并修行路。已卯,立渡產十五畝零,橋產百有余畝,呈縣蓋印,期垂永遠。辛巳,倡建萬善橋,捐金四百兩,田二十畝零。邑侯趙以“惠指津梁”褒之。癸未,金衢嚴道以“儒林翹楚”旌之。庚子,水漂西江浮梁,次子聯璧繼志再造,甫市(買)木而溺于水,幼子聯瑜成浮梁如故。嘉慶辛酉,重建萬善橋,捐緡襄事。
? ? ? ?吳士周雖未當過什么官,但他修了江灣木橋,畫水浮船,建西江浮橋,建佛堂萬善橋。他的二兒子在修西江浮橋時,買木頭被水淹死,小兒子又馬上接著造橋。其英勇善舉,可歌可泣。
? ? ? ?樓德運:字景明,號河山(1708--1783)。據《夏演樓氏宗譜》記載:樓德運恩授州同,贈儒林郎,家有田產1300余石,富甲義西夏演一帶。乾隆二十四年(1759),其母70周歲,突發奇想,想游西湖。樓德運為免母親舟旅之苦,決定在家鄉造一個“西湖”。但是竹木石灰等建材,需到佛堂市鎮采辦。其時佛堂已經擁擠不堪,正在“倡建浮橋,需用鐵索二條”。樓公欣然應允出巨資采辦純鐵萬余斤,鍛造成環環相連的鐵索二條捐贈給佛堂萬善浮橋,并贈詩一首:
? ? ? 橋浮佛鎮貫長空,兩岸云衢道自通;
? ? ? ?一帶松舟橫水面,千尋鐵索鎖江中;
? ? ? ?波瀾滾滾浮輕鹢,洪浪滔滔落彩虹;
? ? ? ?何用乘車爭利涉,萬民千載渡西東。
? ? ? ?據佛堂老人回憶,其兩條鐵索各長約200米,每環呈25公分x12公分橢圓形,用直徑約2.5--3公分圓條鐵鍛打而成。傳說鍛造時,紅鐵浸過桐油,所以烏黑锃亮,永不生銹。樓德運因此每年一次,受佛堂浮橋會宴請,席居首席。
? ? ? ?浮橋建成后,上下的通航是一個問題,但萬善橋很好地解決了。據1987版《義烏縣志》記載:民國末年,萬善浮橋北端有長50米的木架橋。木架橋下可通航,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 ? ? ?浮橋后期的管理費用從哪里來?捐助者除了捐助錢款外,還捐助了田地、房產,組成了萬善浮橋董理會,以田地租谷、房產租金收入,作為守橋工費用、后期修葺費用。
? ? ? ?上世紀二十年代,佛堂鎮商會出面募捐,丁順昌店號首助30×30公分四根石柱,在浮橋北頭建成五間一棟“萬善橋臺”浮橋廳,以方便行人休息躲雨。同時建成浮橋碼頭一座。選舉何秋圓、何夢庚先后出任浮橋會董事會長,每年向佛堂商界募集浮橋修葺費用,一直到1949年。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萬善浮橋會共有田產51石,鹽埠頭店面樓屋十間。先由張秀桂經理代管三年,后交由佛堂航運合作社管理。
? ? ? ?佛堂橋工王惠政(1897—1992),自幼隨父住碼頭邊,當橋工。從他的工作職責中,我們可了解浮橋的管理情況:
? ? ? ?1.晴天掃橋板,雨天到一只只浮橋船里掏雨水。
? ? ? ?2.每天上午、傍晚,定時到第9—10只船之間的過船口,挪開大跳板和鐵索,讓不能從木橋下通過的船只通行。
? ? ? ?3.洪水漲到系鐵索的石樁時,用斧頭敲開梢鎖在鐵索環中的“木鎖”,放浮橋到江對岸堤坎邊,稱“放浮橋”。
? ? ? ?4.洪水退到石樁下三級石階后,在佛堂大街上明鑼告示,請各家店鋪都派出伙計,到佛堂江邊,將洪水來臨前漂流在江對面的浮橋拉回原位,將連接浮橋的鐵索重新套在岸邊的石樁上,稱“掛浮橋”。
? ? ? ?5.一旦發現有浮船漏水,及時更換。
? ? ? ?1964年,國家撥款2萬元,改浮橋西頭(沙灘段)12個井字型木架的“跳板段”,建成長61.7米,寬4米的半座鋼筋水泥橋,并把其余的浮橋木船改為混泥土船。1967年,去掉由13只浮船組成的東段浮橋,續建成全長174.8米,寬4米的7孔鋼筋混凝土橋,并把橋名改為“佛堂下橋”。至此,沿用了207年的萬善浮橋,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座橋,也是義烏歷史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