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廣益浮橋(中江大橋)
? ? ?據萬歷《義烏縣志》記載:“廣益橋,在邑南三里地,名下埠。涉者屢溺。萬歷七年,邑民龔來時捐金呈縣,倡造浮橋以濟,建庵召僧住守。時知縣范俊捐俸助完,后遭洪水沖損。知縣俞士章復命來時,累石為三拱,浮舟,加葺如故,后舟損乃改高橋,以鐵索攬木版而濟。”
? ? ?廣益橋就是現中江大橋的前身,橋址約在現址下游115米處。此處是個交通要道,通過這里,往東可以到達東陽、天臺等縣,往南可到義烏南部各鄉。是附近龔大塘、青巖劉等地村民進城的必經通道。這里還是一重要的渡口,同時還是碼頭所在地,碼頭名叫鹽埠頭。因著這些有利因素,使這里成為非常熱鬧的地方。
? ? ? ?義烏江水,暴漲暴跌,每次大雨過后,江水必然上漲,來來往往的人很不方便。經常有小船翻船的事故發生。有一次,鄉紳龔來時在岸上親眼看到一只渡船在江心傾覆,淹死了30多人。看到這悲慘的情景,龔來時忍不住傷心落淚,于是傾其家產捐獻造橋。他還動員百姓,發動大家募捐。他的真心誠意感動了大家,終于募捐到銀、谷、貨、木等折合時價達60余金。明萬歷七年(1579),建成了有16艘浮船及13節木橋板組成的浮橋。又另外造了兩只小船,預備暴漲時,快速撒去浮橋。同時,在南岸預備專職人員數人,管理浮橋。中江浮橋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樣順順當當地過了3年,很不幸,該浮橋被水沖毀。
? ? 這里,有必要說說龔來時這位“大善人”:
? ? 按現在的說法,龔來時是個“大慈善家”,是建造浮橋的英雄。以前,因為國家財力有限,修橋鋪路這些事都是民間在做,政府只是給一點補貼。而民間,又是有錢的人或是有愛心的人在做這些善事。還有的人,因為要“贖罪”,也會做一些修橋鋪路的事。
? ? ? ?因為橋被沖了,于是,萬歷十一年,知縣俞士章又下令龔來時再造浮橋。龔來時不負這位縣長的囑咐,動破了腦子,想把浮橋造的更牢固一點。當年農業歉收,財政收入很差,縣令還是安排出了50金。龔來時二話沒說,順應民心,再次造浮橋。他來回巡視,觀察水勢,查勘地形。16艘浮船連在一起,水對中間部分的沖力最大,能不能結合石橋橋墩的特點,在水中間造個石墩,再連上浮橋呢?他把想法告訴了大家,大家都覺得很好,可以一試。于是在江心水流湍急的地方,壘起三座石墩,作為固定船只的地方,浮橋鐵索置于墩上,中間用船架起,成4墩浮橋,延長了浮橋的使用壽命。在修石墩時,龔來時沒日沒夜地站在水中,親臨一線指揮。有好心人勸他說:“你這樣沒日沒夜的浸泡在水中,難道就不怕腰潰爛嗎?”“沒關系,能堅持。”龔來時依仗自己年輕、體魄好、精力充足,堅持繼續大干快干,不怕酷暑高濕。后來,在水中站久了,小腿果然浮腫起來。但是他毫不松懈,仍然一直堅持在工地,到工程竣工的時候,他的兩條腿已經爛得非常厲害了,連抬也抬不起來了。他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邑民,俞侯表彰了這個修建浮橋的英雄。
? ? ? ?過了9年,浮橋再次被沖毀,于是,又改回渡船。不知哪一年,還曾經造過木凳架跳板橋。
? ? ? ?解放后,橋梁建設進入新階段。1966年建了簡易馬橙式木橋。1980年江灣浮橋改建水泥橋,浮船失去了作用,于是遷移到鹽埠頭,兩岸再次浮橋相接。1982年義烏縣府撥款5萬元,當地單位群眾捐助3.08萬元,12月1日動工興建水泥橋。1984年 5月1日,全長150米,橋面寬5米,墩高5.5米,9孔的鋼筋砼空心兩鉸平板拱橋建成。2005年4月,在原橋上游15米處開工建設新橋,設計荷載:汽車B級。寬17.5米,長190米。北接下車門路口、江濱路,南連龔大塘村至江東南路,兩頭連接道路全長227.643米。采用連續箱梁、V型橋墩設計,總投資1080萬元。2006年8月底,拆除老橋。同年10月3日新橋竣工,10月22日正式通車。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