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人格類型》第一章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而另一種人則不這樣認為。
這是本章中提到的一個笑話,也是一句睿智之言。
把人進行性格分類,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歸屬于某一類中,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沒有任何一類可以概括自己。前者認識到人的相似性,后者尋找人的差異性,彰顯人的獨特性。
相似性帶給我們熟悉感、親密感、確定感、歸屬感。
我和某某某都比較外向,都喜歡交朋友。
原來我是A型血呀,怪不得我對自己要求這么高。
我和某某某都是云南的。
差異性的宗旨就是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我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我是獨一無二的。
承認跟他人的相似,對崇尚獨特性的人來說,是不情愿的,不喜歡的。對他們來說,很容易有一種即將要淹沒在洶涌人潮中的感覺。
獨特性,帶給人一種我以“我”的方式存在的感覺。
我不是別人!我就是我!這就是我!
每個人也都需要這種”我存在“的感覺。
看了這一章,也讓我更加地理解了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種情況。許多人知道我是做心理咨詢的,就會問我,你看我是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句希望我將他(她)歸于某一類的提問。可是,當我真的告訴他(她),他(她)可能是某種類型的人時,他(她)馬上又說你說錯了,給予了反射性的否定,連去想一想的停頓都沒有。他(她)是真的想反駁我嗎?不是,他(她)是既想了解自己,卻又不想讓自己淹沒在某一類當中。
在咨詢中,常常是在初始訪談時,來訪者常常會問,我是抑郁癥嗎?不管是失戀,出軌、焦慮、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只要感覺自己有情緒低落,最先問的常常都是這句,尤其在某明星某學生某某人因為被確診或疑似為抑郁癥而自殺之后,內心更是惶恐不安,想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看看自己是否是抑郁癥。不管答案”是”還是“不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他們的確定感。但這只是增強確定感而已,情緒問題依然存在。
心理咨詢流派眾多,對性格類型學說的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強調以結果為中心的,偏愛性格類型學說;強調尊重來訪者的獨立性,強調工作在此時此刻的,會回避性格類型學說。
某些性格類型,是人類經驗的智慧,熟悉和了解此種性格類型,會讓咨詢師對來訪者在短時間內有個概括的了解,比如美國精神分析師南希.威廉姆斯會將人格分為:精神變態(反社會性)人格、自戀型人格、分裂樣人格、偏執型人格、抑郁和躁狂人格、自虐型(自我挫敗型)人格、強迫型人格、癔癥型(表演型)人格、解離性心理。南希的分類是基于臨床咨詢的分類,這樣的分類對咨詢師開展咨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但是,再復雜的分類系統,都逃脫不了“把來訪者的現實硬塞進固定的鴿籠式分類框架“這一結果。對于咨詢師來說,”另一種智慧也很重要,就是初學者頭腦的智慧,其中的智慧存在于看待每個事物都像第一次看到那樣,沒有習得的理論假設或過濾后的體驗“。這意味著,看待不同的來訪者,都要摒棄過往的經驗,保持空心來對待,即使是對待同一來訪者的不同時段,亦是如此。
書中也講了一個例子,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是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會在兩個治療時段之間打開咨詢師的窗子,讓自己充分振作,以迎接下一個來訪者“。就是不想讓對上一個來訪者的經驗影響到對下一個來訪者的咨詢。
這又會讓我不由地想起來訪者們經常問的話:”我這樣的情況,你也有其他的來訪者遇到過吧?他們是什么情況昵?“確實,如果歸類的話,不同的來訪者有其相似性,是可以劃歸為一類的,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情況又都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相同的起因、相似的人格,其走向、其結果、其解決的路徑又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性格類型學說,雖然將人劃分成了不同的類。但是,并沒有誰屬于單獨純粹的某一類,都是各種類型的混合。比如描述一個人的星座,就是除了主太陽外,還有月亮、金星、火星等等,太陽星座都是白羊,月亮星座可能不同,即使月亮星座相同,金星又可能不同。
調配藥物,相同的藥草,不同的比例可以調配出完全不同功效的藥物,有的可能是補藥,有的卻可能是瀉藥。同樣的性格類型,混合的類型造就了人的獨特性,“就如同個體的指紋一般”,你見過兩個完全相同的指紋嗎?微乎其微。因完全不同,人類才可以放心地將指紋用作獨一無二的鑰匙。
人的獨特性,往往在細微處顯現。對心理咨詢來說,”重要的是對每個細微行動和互動的注意力的強度和準確性,是一個時刻與下一個時刻之間的聯系。”這比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判斷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