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四)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原文: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飲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譯文:
一個做學問的人,思考要細密行為要謹慎,同時又要有瀟灑脫欲的高超胸懷,凡事都不拘泥細節,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如只知一味克制自己,使自己過極端清苦的生活,就會感到暮氣沉沉而毫無生機,這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葉的秋天,而沒有和煦陽光照射下的春天,這又怎能培育萬物的成長而至長花結果呢?
個人見解:
-1-
讀到這句話,我突然想到了古時候的兩個故事,即頭懸梁、錐刺股。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是個鄉村小伙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貧如洗的茅草屋。在那個時候,要想脫貧致富只能走上仕途,于是孫敬參加了各種科舉考試,也多次嘗試到達官貴人府邸請求做幕僚。然而大家都認為孫敬知識淺薄,不值得重用,甚至諷刺嘲笑他,甚至連家里人都開始看不起他,這讓他大受刺激,并下決定認真鉆研學問,甚至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他怕打瞌睡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同樣類似的事跡還有很多。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大學問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疲倦睡覺時,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后來,孫敬成為漢朝最受歡迎大學問家,蘇秦成為戰國時期最受歡迎大學問家。
-2-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想?我想,如果是曾經的我,一定是熱血沸騰。盡管我依然很佩服這樣的人,但是現在的我想更加冷靜地看這個現象。我說的不一定對,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說哈佛凌晨4點是假的。知道這件事,我想到了兩點。第一:我們往往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當中,我們往往都會被別人的話所欺騙。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很多時候,都沒法去驗證事實。然而我還在想,為什么哈佛凌晨四點流傳了那么久了,為什么這個假象現在才被點破。第二:人們太容易相信權威。比如這件事。哈佛凌晨四點,本身就是中國人捏造的,并不是哈佛大學本身制造的,但是就因為“哈佛”兩個字,人們就輕易相信了。第三:學習確實需要下苦功,但是更重要的是效率。
-3-
下面著重談談第三點。其實,我們之所以容易相信這種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更愿意相信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否則就沒有那么多懷才不遇的人。我們更愿意去看一些東西,而不愿去看另一種東西。我們的看到的往往是我們過濾過的。比如兩個孩子都考取了同一所名校,一個是寒門而另一個是富家子弟。那么前者一定更吸引人們的眼球。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屬于中下層人們,人們更愿意認同這一點。我們的大腦總在欺騙自己,或者說人性更愿意選擇逃避。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學習呢?是努力呢?還是選擇快樂的學習呢?老實說:“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因為,每個人本身就不一樣,或者說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
記得曾經有個老師這么說過,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學習會更輕松一些。如果你讓他“苦學”,他們反而不行了。而有些人可能就屬于那種“苦學型”。如果讓他們玩,他們很難學好。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難道有些人真的是命苦嗎?
-4-
當然,在此并不是苦與不苦的問題。因為苦與樂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只是單純地談論苦樂是沒有意義的。不過,我們還是要思考一個問題。即我們在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是否專注,是否高效?如果不思考這些問題,而只是沉迷在自己戰術上的努力之中。不要總是用努力的幌子來遮蔽思維懶惰的事實,這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
我想學習還是需要努力的,然而只是努力未必可以取得成功。正如作者所言,人要懂得克制,但不要一味克制自己。在努力的時候,也要給自己一些休息的空間。假如只知一味克制自己,使自己過極端清苦的生活,就會感到暮氣沉沉而毫無生機,這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葉的秋天,而沒有和煦陽光照射下的春天,這又怎能培育萬物的成長而至長花結果呢?
-5-
結語:
在此,我并沒有否認努力與克制的意義。因為,如果生活缺乏了努力和克制,生活將會變得一團糟。說到底,這依然是一個“度”的問題。即我們應該去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時候,生活是平衡不了的。
那么,我們如何去選擇呢?用自己的生活去給生命一個交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