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 ? ? ? 一顆古松的形象是隨著觀者的主觀而變化的,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為的。當你是一位木商,那你將會帶著實用的態(tài)度去看古松,當你是一位植物家你會帶著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古松,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就會帶著美感來看古松。而無論是木商還是植物家,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他們把古松當作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探尋其他方面的價值。而美感態(tài)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和意象的獨立。不計較實用,不進行抽象的去思考,只用自己的直覺去感受這個物品單純的形象。
? ? ? ? “生命”與“活動”是同義的。而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在“用”的角度來看,美相較真和善是最沒有實用價值的。但在美感的世界里,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無論是英雄還是美人,遠遠都沒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首詩一句詞來的親切。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 ? ?為什么樹的倒影比正身更美?美和現(xiàn)實的世界有一個距離,你持實用的態(tài)度去看它,它就只能是實用工具,而當你看見一個太過于熟悉的實用工具時,你也很難跳出現(xiàn)實世界去欣賞它本身的美。因為倒影和現(xiàn)實世界有距離,所以更容易純粹的去欣賞。
? ? ? ? ?美和實際生活的距離要適當。美和實際生活距離太近容易帶入實用世界中去。而距離太遠則會使人無法了解欣賞。藝術和自然也需要距離,為什么你會覺得有些藝術有些不近情理?因為如果藝術將生活模仿的惟妙惟肖,那我們已經有了人生和自然,為什么還要模仿的藝術?
? ? ? ? ?藝術是主觀的,但必須經過客觀化,情感是藝術的必需品,但如果只有情感,就失去了觀賞者的角度,就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藝術。蔡琰和杜甫都是在“痛定思痛”中完成了《悲憤詩》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們在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是決寫不出的,因為他們無法保持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件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