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書筆記(一)

一、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 ? ? ? 一顆古松的形象是隨著觀者的主觀而變化的,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為的。當你是一位木商,那你將會帶著實用的態(tài)度去看古松,當你是一位植物家你會帶著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古松,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就會帶著美感來看古松。而無論是木商還是植物家,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他們把古松當作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探尋其他方面的價值。而美感態(tài)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和意象的獨立。不計較實用,不進行抽象的去思考,只用自己的直覺去感受這個物品單純的形象。

? ? ? ? “生命”與“活動”是同義的。而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在“用”的角度來看,美相較真和善是最沒有實用價值的。但在美感的世界里,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無論是英雄還是美人,遠遠都沒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首詩一句詞來的親切。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 ? ?為什么樹的倒影比正身更美?美和現(xiàn)實的世界有一個距離,你持實用的態(tài)度去看它,它就只能是實用工具,而當你看見一個太過于熟悉的實用工具時,你也很難跳出現(xiàn)實世界去欣賞它本身的美。因為倒影和現(xiàn)實世界有距離,所以更容易純粹的去欣賞。

? ? ? ? ?美和實際生活的距離要適當。美和實際生活距離太近容易帶入實用世界中去。而距離太遠則會使人無法了解欣賞。藝術和自然也需要距離,為什么你會覺得有些藝術有些不近情理?因為如果藝術將生活模仿的惟妙惟肖,那我們已經有了人生和自然,為什么還要模仿的藝術?

? ? ? ? ?藝術是主觀的,但必須經過客觀化,情感是藝術的必需品,但如果只有情感,就失去了觀賞者的角度,就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藝術。蔡琰和杜甫都是在“痛定思痛”中完成了《悲憤詩》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們在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是決寫不出的,因為他們無法保持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件事。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我們對一顆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直覺...
    pauletta閱讀 2,824評論 0 2
  • 今天我來給你講權利來自哪里,不來自哪里,首先要聲明,我們講的這個權利來自哪里,是一種實證觀點,而不是一種規(guī)范觀點。...
    孤獨中的喧囂閱讀 469評論 0 0
  • 前言 下面雜亂的記錄了一些在實際開發(fā)中碰到一些浪費時間的“坑”,寫給前行者。 格式有些亂,見諒。 1,HttpCo...
    白玉昭閱讀 4,758評論 0 2
  • 1 輸入的是眼睛,和耳朵,處理器是大腦,輸出的是嘴巴,和文章博客寫作,ppt圖片展示,培訓,演繹等。 2 以輸出為...
    whalecao閱讀 300評論 0 0
  • 抽象類:abstract 只要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抽象方法的類,必須用abstract聲明為抽象類;抽象類中可以有具體...
    陽光下的狐貍閱讀 67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