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給母親打了電話,確認她明天過來的時間,并告知她因為公司的活動,明晚會九點多回家。我們聊了十幾分鐘,常規瑣事,了無新意,卻也不覺得無聊和漫長。這在從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自從十幾年前離家后,每周給母親打個電話,已成為慣例。每次的話題不外乎,母親問我:“最近怎么樣?”、“今天吃什么了?”、“早飯一定要吃啊!“、“每天早點睡!”、“加班那么多,要保重身體啊!”。然后她會把最想知道的問題放在最后面,“有沒有人給你介紹對象啊?”、“有沒有去參加相親活動啊?”。我呢,不愧是個相聲愛好者,一路“鞥(eng)、哎、嗻、是”,最后就差說一句“別挨罵啦”。除了上面,我基本就說兩句,一句是:“媽,你走路時上下左右前后都看一下再走!”,另外一句是:“媽,你保重身體!”。
從小我就沒有和父母聊心事的習慣,離家之后更不用說了。喜悅倒是可以分享,煩憂則是只字不提,俗稱報喜不報憂,為的是家人放心。所以,母親在幾年后聽我說起,之前在醫院做小手術的事情,充滿了驚訝。我還記得,當時躺在手術臺上,大夫還在說:“家里人必須簽字,不簽字不能做手術!”最終,還是自己簽了字,簽完就被麻醉過去了。
自從回到沈陽,離母親近了,通話卻多了起來。從例行公事,甚至于不愿意打電話,到隔三差五聊個沒完。還是那些話題和瑣事,卻感覺充滿了樂趣,心底里特別特別踏實。當然,這也與母親的進步有關,她留在最后的問題,已經不再問了。我之前和她說過,“媽,我知道你關心我,想要我過得幸福,這樣你也開心。但現在我也很好,你難道不開心嗎?我渴望愛,也渴望家庭,但為了遇見那個命中注定的人,我愿意花時間去探索與等待。如果只是為了結婚而結婚,那還不如單身幸福呢!”特別是經歷了二姨的去世,母親對很多事情也不再執拗,更愿意去享受當下。我為她驕傲!
雖然未婚無娃,但我始終相信自己會是個好母親。哪里來的響當當的自信呢?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教會我的那些傳統、質樸的美德外,其余的都是我撞墻撞出來的。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予自由和愛的空間,讓其自我探索和交流,只在必要的時候雪中送炭。這就是我的領悟。
前幾天丹姐分享了一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在的父母和內在兒童的角色”。我之前就有這樣的結論: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既是自己的父母、也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時我會稱呼母親為“CHENG老太太”,開玩笑的說:“CHENG老太太,咱們絕對是老朋友了,我都認識你三十多年了。”母親也是個極具幽默的人,“對啊,好朋友!”
我們自己在成長,也在和父母一同成長。好朋友,好同學,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