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一個不仁的人,不能長期呆在困頓的環境下。如果周圍的環境變得很糟糕時,那么他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小人行險而僥幸,君子居安以俟命就是這個道理。
不仁的人也不可長處樂,這就怪了。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時間長了他也會受不了,小人得志,樂極生悲就會出現。
為什么不仁的人窮也不行,富也不行?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為什么叫不仁者嗎?一個不仁的人,他的內心是為外物所駕馭的,他的高興與否,幸福與否,都取決于外在的東西,外在人的評論,所以當他呆在美好的環境時間長了,麻木了,習慣了,體會不到這份美好的來之不易,不能心存感激。然后開始作。我們會看到很多一夜暴富的人,生活往往變得越來越糟糕,那么多的錢突然間擊潰了生活的慣性。
相反,仁者,既可以長處約,也可以長處樂。約和樂都只是外在的表現,跟其內心的平靜是沒有關系的,他不是以外物所役之人。他們有自己的天命,有自己的理想。像顏回,居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顏之樂到底是什么呢?
外在的東西雖然給我們特別多的變化,有錢或者沒錢對于其內心的那個淡定的狀態是沒有改變的。
其實,今天大量的人都是不可長處約,也不可長處樂。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一年當中有多少天是發自內心的快樂與開心。
我們總是期待放假,期待放假時覺得我不可能再忍受這樣的生活了,我必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然而當真的去旅行了,又會開始抱怨,吃的不好,住的不好,好煩。我要趕緊回家。連度假都沒法好好享受。
所以,要學會去求仁,不被外物所奴役,真正追求理想與天命,每天能夠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常懷一顆感恩和謙卑之心,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定的高自尊,安安靜靜的讀書。久處約長處樂。
譯文
孔子說:“不仁的人,既忍受不了貧窮,也不能好好享受快樂。仁者能夠安于仁的狀態,智者能夠把仁的價值發揮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