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新聞:SpaceX利用回收的火箭不僅順利將一顆通信衛星送入軌道,還完成了海上著陸回收。這是人類史無前例的第一次,由同一枚火箭完成了兩次發射任務!
SpaceX公司的CEO就是大名鼎鼎的埃隆·馬斯克,大家熟悉的特斯拉電動車的公司CEO。
馬斯克曾說地球只是他路過的地方,他的夢想是讓人類登上火星。他研究過現在所有政府航天計劃,因為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成本居高不下,如果能重復使用,那成本會下降,可以早日實現外星移民計劃。假設飛機只飛行一次就沒用了,那么票價估計只有富豪能承受;如果輪船只航行一次就沉沒了,那人類不知何時才能發現新大陸。不談技術的先進,說下外星移民。
科學家在太陽系內探測得出的結果是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原因有以下幾點:
1.首先距離地球最近的4個星球依次是月球,金星,火星,水星,其他星球太遙遠目前都不太現實。再看看表面條件:
月球溫差大,沒有大氣層保護,不利于居住;
金星氣候太惡烈,冷熱溫差極大,下硫酸雨,有科學家估算利用技術改造需要大概8萬年的時間才適合人居住;
火星氣候、時間、重力和地球都相似,有大氣層保護,關鍵有冰,可以變成人類需要的水,這個后面說;
水星表面溫差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并且是離太陽最近的星球,沒有大氣層保護,同樣不適合人類;
2.火星時間一天是24小時39分鐘,和地球上相似;火星有大氣層保護,可以減少宇宙輻射和太陽紫外線;火星重力約為地球的一半,人類可以適應;火星有明顯的一年四季變化,和地球類似;火星上的溫差不極端,憑借現有科技就可以保護好人類;前面有提到科學家觀測出太陽系內其他星球條件都不如火星;
3.人在外星球上生活需要幾樣必備條件:氧氣、水、食物、居所、防護服,再看看科技水平:
氧氣:火星上96%的空氣是二氧化碳,可以用機器轉化出氧氣,并且這機器已經生產出來了;
水:火星雖然表面像個大沙漠,泥土里卻含有60%的水,許多地表下都有大量冰,如果火星上南北兩極的冰融化,可以形成9米深的水覆蓋星球表面,水資源是很豐富的;
食物:用水培法種植農作物,比如海帶,紫菜這類,《火星救援》里的種土豆也是有科學依據;
居所:火星遠古時期有過大量火山噴發,早已冷卻凝固的地下溶巖管道空間可以居住,火星上的土壤是可以做成磚塊;目前還在研發可以居住的火星車;
防護服:已經制造出來了,可以保證人類的生存和健康;
為什么要移民火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原來是有恐龍的,曾經統治過地球。然而意外的到來,導致恐龍的滅亡,很難保未來地球上不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而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需要有一個備用的計劃。恐龍滅絕是因為沒有太空計劃,如果人類滅絕那也是因為沒有太空計劃。
195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討論外星人時提問: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隱含之意是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早就應該來到地球了。由于我們至今從未看到過任何外星生命,這種奇怪的現象,讓他懷疑宇宙存在消亡的文明。他警告,如果人類非常稀有,那么最好盡快進入多行星文明狀態。如果文明是脆弱的,那么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來確保,非常低的存活概率能得到大幅提升。
地球終究有天會走到盡頭,不找到地球之外的棲息地,人類終將滅亡。何況人類天生的好奇心決定我們必須要去探索外太空,所以移民火星只是一個時間上的早晚。我們最終必須要離開地球的,那么,這項計劃越早開始對人類越有利。
在十九世紀,從歐洲到中國,帆船航行需要一年時間。能夠開拓一個全新世界,那么太空中飛行8個月,人類也是可以接受的。理論上移民人類的生活工具可以利用3D打印機,物資補給8個月飛船送一次,到達一定的程度移民就可以自給自足生存下去。這不禁讓我思索人類都有備用計劃,作為個體的自己可曾想過有備用計劃?
分享一下:領英的創始人有個ABZ理論。即在任何時刻,都要有三個計劃。
簡單的說A計劃是你目前能夠長期從事下去的工作,值得你持續投入,并可以獲得收入和安全感,并且這份工作,你個人是有成長機會的。
B計劃是給自己的一些培訓機會,或者興趣愛好,你如果只堅持A計劃那可能未來某天會被其他人或者機器替代,B計劃是你愿意長期投入精力的一項屬于自己的“小事業”,未來某天,機會合適,你也完全可以把B變為A。
Z計劃,是你的安全牌,假設有一天你的AB計劃全部落空失敗,你的Z計劃,可以保證你在未來某一段時間內,可以繼續保持現有的生活品質。可以理解為由一定金額的存款。
從網絡上搜索到科學家的外星移民公開計劃恰巧也是三個,A計劃移民火星,B計劃月球上修建基地,Z計劃是空間站太空城市。科學家在撕心力竭的為人類尋找備用計劃,而普通人又該如何準備ABZ計劃呢?我的建議是列出可選項,逐一判斷相關條件,盡早做準備。如果你曾想學習一項技能,去某個地方,或者做某件事情,那最好不要只是在頭腦里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