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會看到希望。
有些人,不管做什么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了兩天就嚷嚷著不干了,“根本看不到希望嘛,我努力下去也是白費功夫”。
就比如在簡書發文章吧,才發個兩三篇,一看閱讀量點贊量都很低,立馬泄氣。
其實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什么事才剛開了個頭就期待看到回報,否則就覺得看不到希望,沒有努力下去的必要了。
但直到看到這句話:
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會看到希望。
有太多人,把這兩件事搞反了。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是出了名的“笨”。
16歲那年,曾國藩開始考秀才,考了四次都落榜了。但他沒有氣餒,第五次終于獲得了“佾生”資格,指的是雖未入圍但成績尚好,下次可直接院試,不必縣試、府試。
第六次考試,他還是落榜了。
終于在他23次那年,第七次秀才考試中入圍。
就連藏在曾國藩家中的賊,聽到他一篇文章磕磕巴巴了兩個時辰也背不下來時,忍無可忍地跳出來對他說:
“就你這頭腦,別讀書了,種地吧。”
那時的曾國藩,是典型的努力了還看不到希望。
但他贏就贏在了那股韌勁上,一次不行就兩次,十次不行就二十次。
最終,他成功了,歷史記住了曾國藩這個“笨人”的名字。
希望是不會主動走向你的,你需要邁出腳步一點點去接近它。
你就站在原地,怎么有資格抱怨看不到希望呢?
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
下班后躺在床上看個電視劇和坐在書桌前學習哪個舒服?大快朵頤各種美食和運動健身哪個舒服?周末逛街看電影和去培訓班提升自己哪個舒服?早晨睡個懶覺和早起讀書哪個舒服?
答案當然是前者。
是啊,誰不想每天過得舒坦一點,可是這一時的“舒服”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是看到別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時的不甘卻又無能為力,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庸但也只能終日碌碌無為。
蔡康永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需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心動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所以說,你現在追求的所謂舒坦日子,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你的生活來一記重重的耳光。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未來的自己
看看收藏夾里收藏的各種書單、電影、健身視頻,你點下收藏的那一刻你心里想的是不是留著以后有時間了再看呢?實際上,你以后再點開它們的幾率幾乎為零了。
你總是覺得,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自律更能抵抗誘惑,未來的你熱愛運動,未來的你能夠沉迷學習無法自拔,未來的你能完成自己制定的每一項計劃。未來的你就是一個蓋世英雄,能做到今天這個懶惰頹廢的你所做不到的事,承擔今天的你因一時放縱所導致的所有惡果。
但等你真正到了“未來”那一天,你會發現,你還是你,毫無改變的曾經的自己。然后你會把希望又寄托給那個自控力更強的“未來的自己”,就這樣不斷循環下去。
你給未來的自己做出種種設想時,是處在一個不考慮任何附加因素的絕對客觀的條件下。今天工作好累,那就改天去健身吧;這個周沒有時間,下周再去上那無聊的英語課吧。
你沒有考慮到,未來的你也會覺得工作很累,也會覺得沒有時間,今天的你為了逃避所用的每一個借口,都可能被未來的你“借鑒”過去
所以, 最重要的還是這四個字: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