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5月27日,也就是300多年前的今天,吳三桂放清軍入關(guān)。既然昨天寫了袁承煥,今天接著聊聊明朝的故事吧。
要說崇禎皇帝真是個倒霉的家伙,交給他的是這么一個爛攤子:先是閹黨;接著幾年大旱,農(nóng)民起義;然后后金崛起,又出了一個特別厲害的領(lǐng)皇太極…所以,盡管崇禎實在是個勞模,勤勤懇懇沒過一天的好日子,卻內(nèi)外交困,無力回天。
雖然說,明朝的前幾代皇帝已經(jīng)“作”得夠嗆了,但是,上帝其實還是給大明留了機會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其實曾經(jīng)差點全軍覆沒,張自忠也曾經(jīng)投降過;洪承疇的戰(zhàn)略也差點成功,只要再堅持一小段時間;皇太極在勝利之后要求議和,差一點議和協(xié)議就能夠簽訂了…,都是差了那么一點點,但是卻沒有“如果”這枚果子。
崇禎算是明朝很難得的好皇帝了,但是在那個特殊時期,他的能力不足以來挽回敗局,而且,他是要為大明的滅亡負很大的責任的。他的性格,決定了他走向景山的結(jié)局。?
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 急躁
前面提到的每次圍剿農(nóng)民起義軍,或是打任何仗,崇禎都沒有耐心,他特別著急要結(jié)果,所以很多仗都是打著打著就撤了,永遠不能徹底解決。?
第二.???? 不能擔起罵名和責任
皇太極提出要議和,雖然合約的確是不平等條約,但是可以拖延時間,避免兩線作戰(zhàn),只要不死,就還有希望啊。崇禎是多么想議和啊,但是不小心消息走漏,大臣們一指責合約喪權(quán)辱國,崇禎就不敢擔負這個責任,把議和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還殺人滅口,因為怕背上千古罵名。
那些大臣們其實都該死,就會浪費口水,又不能上前線帶兵,打又打不過,還想簽平等條約,做什么白日夢呢?弱國無外交,倒霉的都是老百姓。?
第三.???? 干預前線指揮
你說無視頻無直播甚至連個電報也沒有,總是下圣旨干預指揮,你讓別人怎么打啊,特別關(guān)鍵的松山之困就是這么功虧一簣的,再堅持一點點時間就勝利了,因為皇太極已經(jīng)無錢無糧無給養(yǎng)了,這也是為什么后來雖然他勝利了卻要求議和的原因,但是一切被崇禎給毀了,而這場戰(zhàn)爭太關(guān)鍵了。?
第四.???? 內(nèi)訌嚴重(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雖然明朝表面上是滅亡于農(nóng)民起義和清軍入關(guān),其實整個看下來:整個官僚機構(gòu)臃腫、混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為了一點私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互相陷害、傾軋、把許多有能力有個性有可能拯救國家的人都給弄死了。崇禎曾經(jīng)特別生氣的說:“朕不是亡國之君,你們卻都是亡國之臣。”這句話其實一點都沒有錯,一個帝國的力量大部分都用于內(nèi)耗了。
但這同樣也是崇禎的問題,他雖然心中明知卻無法改變,還是能力不夠。
所有的堡壘其實都不是從外部攻破的,都是因為內(nèi)部腐爛不堪,從而轟然倒塌的。?
第五.???? 軟弱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之前,崇禎打算遷都南京,當時時間是來的及的,但是重臣們都反對:我的宅子我的家財啊!
崇禎在大臣的強烈反對下退縮了,留給了整個大清完整的高級官僚系統(tǒng)和治國的全部班底,還造成了后來南明政權(quán)合法性的爭奪和內(nèi)訌等無謂的消耗。假設(shè)崇禎堅決要遷,想象一下:最差的結(jié)果不過是明朝滅亡。皇帝在,大臣在,南方的抵抗力量在,誰知道會有什么變化?
可歷史,永遠也不能重來。?
李自成也要求和平談判,他還是一個農(nóng)民,對皇帝還是有著天然的敬畏。崇禎召集大臣們商議,大臣們的嘴巴像是全部被502膠水粘上了,無論皇帝說什么,就是沒有人搭話,鴉雀無聲。崇禎氣得都不行了,讓太監(jiān)在墻上寫了這么幾個字:文臣都該殺!可以想象的出,那種無奈和絕望,那一刻,他一定想起了,被自己殺掉的那些為他浴血奮戰(zhàn)的武將們。?
再也沒有任何機會了,崇禎蹣跚著,爬上景山,身邊只有一個小太監(jiān),還緊緊地跟隨著。
崇禎嘆著氣:太累了,終于,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