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還是要感謝電影《何以為家》制作團隊,必須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致意!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制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贊恩是家里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板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里,贊恩遇到了埃塞俄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贊恩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
電影用了紀錄片的手法,真實的再現了黎巴嫩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我們必須用一種敬畏的心情對待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不是來娛樂大眾的,如果用一種娛樂的心態來觀影,就已經褻瀆了演職團隊的付出。
如果我們僅僅是一個電影的旁觀者,我們坐在遠離苦難的豪華劇場,吃著爆米花,喝著可樂,在觀看遙遠的黎巴嫩,在觀看那個苦難的12歲的贊恩,我們又錯了。
1歲的約拿斯,他不知道什么是黑戶,他不知道媽媽為什么把他鎖在廁所里,他也不知道為什么媽媽突然就不見了,他想要的只是餓了又奶喝,睡的時候可以有媽媽的懷抱,他不知道什么是愛,但是看見媽媽、看見贊恩,哪怕在那個沒有窗戶的窩棚里面、或者是那個購物車里面,他都會有純凈的笑容。
電影畫面中的黎巴嫩,就像是人類版圖上的一塊傷疤,這個傷疤沒有任何的消炎措施,不斷的腐爛、滋生著各種蛆蟲,12歲的贊恩就是這個傷疤里的一條生命,沒有尊嚴,沒有身份,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這個傷疤不是哪個民族的獨有,電影中贊恩的父母也并不只是以苦難的狀態存在,這種痛是全人類的痛,這個傷疤是整個人類的傷疤.
贊恩的爸爸媽媽很無辜的哭訴:“我們也是被父母這樣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可是對么?沒有愛的能力,就不具備做父母的基本資格,貧窮不是讓贊恩絕望的原因,沒有愛的世界才是12歲孩子最大的恐懼。
是不是遠離了苦難就自然的具備了愛的能力?錯!
愛的能力與物質沒有絕對的關系,物質的給予有時候看上去很像愛,但是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物質的給予也是冰冷的、沒有溫度!
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個傷疤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傷疤,我們流淚就不僅僅是悲憫,而是因為心痛!
真心的祈禱世界和平發展,讓傷疤愈合,健康的肌體不會有蛆蟲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成為愛的傳承者,讓贊恩的笑容能夠永遠的停留...
愛的能力才是最好的療傷良藥。
抱歉寫的凌亂,看完電影確實一直處于凌亂狀態,但是又想大聲的說不要用娛樂對待,他的痛就是我們的痛,痛定思痛吧,因為贊恩不是演員,他就是難民,拉希爾的扮演者拍完電影后就被驅逐出境了...就是這點花絮,還不讓我們凌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