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書,想讀的書很多,可沒有時間。
我需要閱讀很多書,可我的閱讀速度實在太慢。
下定決心,今晚睡覺前一定要看會書,可翻了2頁我已經困了。
我想開啟大腦認真讀,讀完一章節,咦,上頁寫的什么來著?我得翻回去重新看一下。
是的以上這些問題我全中。一枚文科生大學畢業10年里年讀書量穩定保持個位數,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句“拒絕讀書相當于自殺”,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虐殺自己千百遍,好在我沒放棄,還有一線機會起死回生。
夏至日,在書店偶翻起《快速閱讀術》,打開前以為是常規套路,但在序言里看到作者曾和我一樣病入膏肓,閱讀一頁大約5分鐘,讀到最后一行忽然發現前10行的內容一點也沒有,正因同病相憐,作者希望從慢讀者的角度分享自己的實踐經歷,大把干貨刷新我的眼球。
像聽音樂那樣讀書
難理解么?書和音樂是相通的,讀與聽有很多共同點。我們經常會不自主在乘車、散步、健身、開車、整理家務等很多隨心所欲碎片化的時間里聆聽音樂,聽到有感覺的樂曲也會無限循環播放,一字一句學唱,享受音樂。但一定不會在聽音樂時這樣:“開始,音樂開始了,現在是前奏,接下來進入主歌”,難以想象會有人這么欣賞音樂。聽音樂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任由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流淌在心田,往往我們記住的歌詞、音律就是在這樣自然的狀態下,音樂觸動了我們的內心,并在那里留下它的痕跡。那這和讀書有什么關系呢?我覺得讀書生澀很大的問題,就在于總想看完能觸碰到作者的靈魂,做不到這點能復述80%,50%也好啊,不然怎么好意思發朋友圈曬圖說自己讀書了。而現實是讀了10%都勉強記住。像我這么功利的閱讀者,自然切換到聽到、看到好書單立即下單,書到了存放了心安了,它們塵封已久只為等待我改日凈心后再開封,很多書此去經年,一等就遙遙無期。其實,我忽略了自己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務必要有所收獲?其實給自己灌輸這么多糾結,不如盡快讓書里的內容“流進”自己的腦海中,不求記憶的閱讀就像不求記憶的聽音樂,享受文字任意流淌。體會翻頁中,生命悄悄從青年到中年,不知何時何地因書埋下的種子,忽就這里、那里開出愉人悅己的小花,或結出幾串可以分享的果實。
讀一本書只為遇見一行文字
讀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復制100%的原文,而在于邂逅1%的收獲。”相信你和我一樣在過往讀書中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除了小說還很容易記住關鍵情節外,其他書籍翻過能記住一句話一個詞語就算幸事了,原本很懊惱這件事,但看到作者這個建議時,豁然開朗,是啊,那一段話、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個方法,美麗的句子,打通任督二脈的真理從紙上躍然出來時,心底的觸動時時想起都不覺興奮,多年過去也依稀記得,這對于我來講不算是最好的禮物么?若在讀書過程中,兼顧做筆記,也有很好的方法留住“一行文字”。
“一行采集”開頭標明頁碼,之后是文章內容。摘錄時不要原封不動,盡量短小精悍,控制五行之內。
“一行精華”在一行采集中,找到最鐘愛的一行,并作出標記。
“一行評論”用30-40字寫下為什么會對這行文字產生共鳴呢?
建議以12本書為單位,定期回顧自己記錄下來摘抄與感想,更接地氣的留住“我心中最美一行文字”。
將讀書真正融入生活
我們最理想的狀態一定是讀書能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曾數次嘗試晚上睡覺前讀書半小時/周末休息半日讀書/午休時間讀半小時書,但這些豐富的計劃均以實施不足一周夭折,作者建議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最好固定在頭腦清醒的早晨,晚上睡覺前這段時間,很容易被喝酒、疲倦等原因打亂規律。此外,集中閱讀一本書的時間不應超過10天,若確實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閱讀的書,也請準本另一本可快速閱讀的書,與其拖拖拉拉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地讀60分鐘。這對于我的“拖延癌”太對癥,經常讀一本書興起時愛不釋手,突擊讀幾十頁,接下來閑置十天半個月,再拾起時,前面存留的情感記憶都消失了,一本書拖拖拉拉一個月,內心很焦慮。像作者所說的集中精力,才可在專注和安靜中,發現一個讓思想得以伸展并獲得智性和意志力的世界。
合上這本書,回想書架上一排排未開封的書籍,突然有種很輕松的狀態,愿你和我一起放下浮躁的心,坐下來像聽音樂一般邂逅書中的一行文字,讓一本本書不斷滋養我們,把我們修煉成我們想成為的模樣。